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途径探析

2021-01-12 07:31■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团体质体育教师

■陈 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关注。职业教育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生规模也呈上升趋势,但体质健康水平却呈下降趋势,因此要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使其掌握必要的体质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

一、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

高职院校进行了6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高职院校测试项目主要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男女各8个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1000 m(男)、800 m(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高职院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主要由体育部门或公共课部组织实施,笔者2019年对湖北省某高职院校2018级4771名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调查(见表 1)。

数据显示,2018级学生整体达标率为78.89%,其中及格占59.74%,良好占18.76%,优秀较少。测试数据与国家要求的学生整体达标率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与往年测试数据比较,具有下滑趋势。究其原因,这与国家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社会、学校、家庭对体育不够重视相符,也与部分学生长期受生活作息不规律、沉迷手机网络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缺乏体育锻炼相关。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教育部连续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尚有一定的空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摆在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表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统计表

二、制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清

随着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办法,但学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落实的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选择性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明确指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教务部门、校医院(医务室)、学工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1]。”而学校为了完成测试工作,直接交由体育部门或体育教研室负责,缺乏对测试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未有效激发相关部门的职能,形成合作。学校既无有效的衔接政策,也无充分的宣传教育,更无对测试数据的合理运用,造成学生对测试工作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为上较为散漫。测试工作跨度时间长、任务重,测试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量与绩效的不对等,造成测试人员对测试工作敷衍塞责,把关不严,数据失实。学校、教师、学生对测试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使测试工作形成鸡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者,体育师资整体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高校体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水涨船高,体育教师数量虽有增长,但生师比越来越高,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比例偏低;另一方面是体育师资队伍专选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再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参与不够。体育教师课时工作量偏高,难以外出培训学习;学校偏向专业教师培养,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以致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难以成行,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教学理念陈旧,知识单一。

(三)体育运动场地相对不足

体育运动场地是学生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宽敞舒适、环境优美的运动场地可以营造朝气蓬勃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热情,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动性、自觉性。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多,但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等体育运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室内体育场馆差距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受天气影响较大,甚至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成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道阻力。

(四)体育教学针对性不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以后,学校也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对课程没有科学的规划,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法运用不当,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对学生了解不深,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合理进行分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最大化。

(五)体育社团活力不够

社团是一个社会中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由具有某种共同意愿的人群在开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活动时组成的、用以约束成员行为和成员间关系的组织[2]。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主动参与的一种课余体育组织形式[3]。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高职院校学制只有三年,体育课程开设年限不足,有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甚至仅开设一年,而大学生体育社团则有效弥补了体育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育社团活动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既培养了终身体育理念,又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但由于缺乏学校专业指导、经费支持,加之学生流动性大且快,难以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造成社团内部管理较为松散、活力不足,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往往流于形式。

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要搞好某项工作必先做好思想工作,只有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才能让人克服一切困难,挑战自我,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也是如此,想要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完成测试工作,取得好的成绩,达到持续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须做到三个重视:一是学校重视,全力支持。“健康第一”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起不到任何作用,对该项工作的落实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学校层面要认真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认真研究,协同发力,制定相关衔接政策,完善测试流程、严格执行标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测试工作推进起来有力有序,而不是为了完成简单的数据上报工作。二是学生重视,主动参与。按照教育部顶层设计,该项工作利国利民,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在校学生。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把“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这就需要全校总动员,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评选评优、毕业与否挂钩,甚至可设置体育优质奖学金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体育锻炼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多维度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迫切性。三是教师重视,严格要求。体育教师是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主力军,更应该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相关政策,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指导,还是在测试工作中,都要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做好思想引领、技能指导、标准执行。尤为重要的是体育部门要汇总、分析、反馈测试数据,要求体育教师对所教学生班级数据进行分析,找短板、查根源,反馈学生,个性化指导学生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并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不足,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落实高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高低决定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成败,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刻不容缓。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学与科研,更重要的是师德,是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4]。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增强体育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激励体育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是配齐配足体育师资队伍。按照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和在校生规模,分步引进体育教师,注重学缘结构和专选结构,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的需求。再次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与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拓展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培养,实施“春雨青蓝工程”,安排师德高、技能精、科研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体育设施配置

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的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5]。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应对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统筹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运动项目特色、大型竞赛,兼顾教职工运动以及校外居民休闲锻炼的需求,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同时,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维修工作,延长体育设施使用年限,确保体育器材使用安全,最大化地提高体育器材使用率。

(四)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课堂育人实效

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首要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从学校体育教学抓起。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认知,树立新时代体育教育观念,要引导学生认识体育、认同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其次是重构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何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遵循。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可采取“必修课+必选课+必选课(拓展)”两年三段教学模式,即大一阶段开设必修课,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身体素质要求,对接专业工作岗位,制定教学方案,初步掌握相关运动项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大二阶段开设必选课,第一学期根据学生个性需求,选择学习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瑜伽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第二学期在学生选修项目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进行分层教学。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合理运用,尤其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运动技能和体质的同步发展。

(五)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提升体育社团活力

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体育社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展,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平台。但高校学子对体育社团的高期望与现实状况反差较大,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必须重视体育社团建设,做到“三落实”。一要落实精准管理。体育社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社团业务管理要纳入学校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直属管理,规范社团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社团发展规划,统筹各社团年度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各项活动开展。二要落实专业指导。选派骨干体育教师和鼓励体育特长教师兼职社团指导教师,组织理论培训,学习相关规则、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等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欣赏水平与活动组织能力;参与技能指导,选拔基础好、能力强的拔尖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能力,实现体育社团学生带学生、一届带一届的良性循环。三要落实经费投入。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可采取提供运动器材和评选优秀社团以奖代补等方式资助社团精品活动;鼓励体育社团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活动,吸引企业资金赞助,帮助解决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资金问题。

猜你喜欢
社团体质体育教师
缤纷社团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