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宇 王元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学校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性改革意见多、与高职教育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优化重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校行企社等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强化学术权力治学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等举措破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发展的瓶颈,明确高职院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可规、有绩可考”的院校治理模式,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水平;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张衡宇(1975- ),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王元(1990-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建设驱动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SJA1118)、2020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立项项目“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ES2020-7)和2020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重点课题“‘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项目编号:ES2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3-0043-05
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教育部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为各高职院校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构建现代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是推进“双高”建设,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职院校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步提高,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对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余年来共发表相关文章2100余篇,其中超过80%的研究集中在本科高校,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以“高职院校”并含“内部治理体系”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搜到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共计371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研究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不同角度的对策研究、探索结构改革的研究、对国外的研究四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提出治理的概念,即个人、集体组织或单位在管理事务过程中所有处理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妥协处理各方利益促进多方合作的持续过程。孙翠香等学者从词源、词义方面阐述了治理理念、法规与制度、运行与实施等核心要素,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流程与规范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的等。众多学者从内涵发展、“双高”建设、教学诊改、混合所有制办学、权力重组、社会治理、利益相关者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对策问题。还有部分学者从制定和完善章程等相关制度、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价值等方面,探索结构改革。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国外院校内部治理进行了研究。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如芬兰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校理事会和学术评议会及校务委员会等。在学术理论研究上,也存在不同观点,如科尔森提出的二元治理理论、维克创立的松散系统理论等。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和政府更加注重实践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们的多数研究成果主要是总结相关经验,付诸实践的较少;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意见较多,能够实施操作的较少;研究成果与高职教育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指导与借鉴作用微乎其微。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
随着“双高计划”的颁布实施,依据文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深入分析第八条任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共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校理事会,设立统筹行使学术事务职权的校学术委员会,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发挥好教代会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是未来高职院校提升治理能力的前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单位,提升内部治理体系和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应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无论是从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看,还是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和高职院校的内在发展需求来看,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都是十分有意义且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对“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将是国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机制建设、理念创新等现代化治理经验,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创新。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处与重心所在。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进高校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指出“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合理划分教育管理权力,重构教育管理制度,彻底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切实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学校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内在需求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最本质属性,教育承载着孩子的无限向往,是事关亿万家庭期盼的重大民生问题。高职学校就自身发展而言,面对当前发展的众多瓶颈与困难,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到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关系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提升,是对学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一次大考。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局之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十四五”办学目标、明晰未来发展路径,深入推进新形势下的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改革,在章程落实上下功夫,在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以制度完善创新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全面梳理“双高计划”背景下的相关高职教育管理政策发现,主要目的是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利益相关方治理、学术治理、基层治理四个维度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阻碍我国高职院校在“双高”建设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明确高职院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可规、有绩可考”的院校治理模式。
(一)优化重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章程是学校治理的基础,是最高层次的规范性制度文件,是内部治理的最高表达形式。以章程的实施为标志,高职院校开始从单向管理型向多元治理型转变。基于类型教育转变,坚持“产教融合、育训结合”,充实完善学校章程,明确扩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背景下新增主体的权利义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师生成长规律,按照有利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的原则,对原有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下的各项事权、功能划分,按照类型教育需求、发展生长点培育等进行系统化集成,形成教学运行保障系统、学生成长支持系统、教师发展学院系统、社会培训服务系统、育训质量监督系统等。一是创设健全制度体系。按照章程开展规章制度检核修订,分层管理、分类实施,推进章程落地落实落细。加强加快机制建设,重点抓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相关议事规则、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健全完善系统内岗位的工作职责、规程和目標,提升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尤其是信息化能力,健全完善财务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二是明晰规范服务流程。围绕教学运行、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质量监督、资金使用、合作服务等主要系统环节,建成基于信息化的服务流程平台,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三是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审议学校发展目标、重大决策及师生的切身利益等。四是深化“分权制衡、协同联动”的制度改革,建立“决策、动力、运行、保障、文化”五种机制,实现内生式发展,有效激发院校的办学活力,为高职院校开展内部治理改革提供一种路径和实践样本。
(二)健全校行企社等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
职业院校治理机制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大学治理,主要特色是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的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全完善理事会制度机制建设,制定相关章程,明确其权限、职责及议事范围,激发理事成员参与治校治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深化相关平台作用发挥,发挥行业企业参与咨询、协商、议事、监督功能,在学校发展目标、重大战略规划、办学资源筹措、社会合作服务等方面参谋议事、咨询辅助;发挥参与监督作用,成立监督委员会,提升教育督导功能,引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学生等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推进质量螺旋改进,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成效、办学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多元多层监督评价。
(三)强化学术权力的治学作用
高校事务的决策有多种划分方式,如行政事务决策与学术事务决策、重大事务决策与一般事务决策。其中,重大事务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决策,而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拥有充分的发言权、表决权和决策权,且能够参与和监督行政事务。要实现学术与行政的良性和谐发展,关键是要明确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地位,加大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决策的能力,发挥其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职称评审、项目评比、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决策建议作用。一是充实教授委员会。结合学院、专业实情,明确行业企业高技术人员参与人数及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成果评定、学术道德规范等学术事务中的统筹与决定权。二是建立校院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健全专业设置基本标准,建立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调整机制,完善基于招生就业质量的专业警示管理办法,定期评估专业(群)建设效果,常态化调整专业(群)设置。三是设立教材选用委员会。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明确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建设标准,突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建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材研究、开发、使用、检查、评价一体化建设体系。
(四)推进基层民主管理
加强民主管理、监督和决策有助于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师生员工通过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监督等形式参与学校治理,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作用。教代会是广大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一种形式,是合规合法的组织结构,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代会代表群众的呼声,最能够体现群众的智慧,而且组织严密、权威性高,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增强主人翁意识,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真正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为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建言献策。二是激活培优二级学院类型发展,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推进“放管服”和治理结构重心下移,落实人事管理和科技管理新政,深化在财务、用人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内部诊改,综合运用职称评审与绩效评价等手段,坚持底线公平,推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通过“目标引领、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实现责权利与资源集聚,激活基层办学的内生动力。三是突破传统组织边界。顺应生源类型多样的趋势,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针对技能需求多样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适配人才培养成长链条,健全教学—实践—培训—终身教育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形成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服务保障协同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针对专业群跨二级学院建设的工作需要,调整院系设置,努力探索“以群建院”模式改革,构建大弹性组织架构,加强党团组织设置管理和阵地建设,形成稳定的教学资源动员组织系统。针对柔性组班和集体性外出学习实践,设立临时性管理组织,建立学校—企业联合管理机构。四是打造形式多样的基层办学业态。在优势学院、品牌专业(群)上,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共融互通,可探索设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促进产教融合一体,打造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实现校企共生发展;在市场催生的新学院、专业(群)上实现“一院一实体”,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形成稳定的自我造血功能、稳固的核心雇主群体;在传统学院、长线专业(群)上,自我革新提升内涵,努力建成服务型单位,实现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真正为企业培养可靠、实用、离校即上岗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迈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阶段,要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破解内部治理的瓶颈,优化重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行业、企业、社区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完善学术治理和基层治理,构建内生式发展机制,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带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真正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曄,董显辉,徐宏伟,等.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几点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21(5):4-9.
[2]何文波,刘建强.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9(3):168-172.
[3]何晓芳,周秀华.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高等学校民主管理的理念与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5-17.
[4]罗建国,王婷,赵韵秋.基于“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变革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31-35.
[5]马楠,解光穆,张治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逻辑、时代必然与现实要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24-30.
[6]孙翠香.职业教育治理:内涵构建及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22):24-31.
[7]谭寒.建设落实大学章程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轻工教育,2018(6):17-21.
[8]王丹中.卓越治理:赋能“卓越计划”行稳致远[J].职教发展研究,2020(2):59-63.
[9]杨顺光,石伟平.“十四五”时期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则、关键任务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38-43.
[10]晏维龙.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学习时报,2019-12-06(6).
[11]周建松.“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4):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