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

2021-01-11 20:24葛晨倩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互动课堂教学

葛晨倩

【摘要】曾经,我对“精雕细琢,完美顺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完美“配合”,教师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优美、流利,课件制作精美、漂亮,学生表现活跃,积极。但是,随着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经常反思的我不再认为这样的课是完美的。真正的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思维动向,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交流,让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感悟课堂中的数学思想。同时,教师更应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合理利用、挖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焕发课堂生命的创造火花,智慧和灵性才能在课堂中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联系生活

一、 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这是我们学校、刘老师家以及福泰隆超市的大概位置,刘老师要从家里到商店有几条路可以走?走哪一条近一些呢?(出示商店、学校、家三者的关系图)

生1:从家直接到商店。

生2:我也觉得是从家直接到商店近的,因为两点间线段最短。

师: 真的吗?

生3:也可能从家到学校,老师到学校办事,再由学校到商店。

师:到底我是怎样走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你就明白了。

评析:学生是否能从现实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对数学的思考。教师灵活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思考:这堂课是北师大版四下P30页的内容。执教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创造了主题情境,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为了从我们的身边找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可是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就能做出解答,大部分同学还能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作为原因解释。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似乎充耳不闻,继续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明白了。笔者想,这样的问题 ,学生不是已经明白了吗?他们已经有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能马上做出反应。为什么执教者就不能对此作以肯定呢?是怕不能引出今天的课题吗?还是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释比较好?可以做到和教学本身设计首尾呼应?那么这样的课堂引入是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了呢?既然学生已经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且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将新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与学生的这种生活经验很好地联系起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建立这种联系呢?

二、自主探究,动态生成

师:我们用小棒来围成三角形,任意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吗?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生1:都可以的。

生2:如果有1条边太长就不可以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下面请我们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先看合作要求:

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一围,你能否围成三角形?

由一位同学负责在实验表格中记录,每次选择三根小棒的长度,并填写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思考: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有没有选出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生1:8cm,7cm,12cm。

生2:2cm,3cm,4cm。

生3:7cm,8cm,10cm。

师:有没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生1:12cm,6cm,5cm。

生2:10cm,2cm,6cm。

生3:7cm,3cm,4cm. 。 (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在黑板上作好記录)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不可以呢?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一条边不能太长的。

生2: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

生3:三边的长度差不多的。(课件演示证明 )

师: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a与b的和等于c 。现在a和b同时往里靠,                                        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与c重叠 ,变成一条线啦。

生2:说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怎么样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a变长。

师:(课件演示)  现在a变长了,我们看一看能围成三角形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1: b变长。

生2: a变短或b变短。

生3: a,b同时变长

师:(课件分别演示验证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a变短,b变短都不行。

生2:只有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谁还能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会说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组活动要求3,大声地读一读,要注意哪个词?

生:任意。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1:也就是每两条边两两相加,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

生2:也就是只要有一组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它就不是三角形。

师:说得很棒,请你用所学知识来说一说为什么刚才有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些不可以?

评析: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首先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思维是否获得发展。因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是需要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边”这个词早已从以往的平面图形中有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关系学生也早已明白。但“三角形边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在新课程理念中实施探讨的新课。大部分学生凭着先前对三角形直观的认知,觉得任意三条边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学生的操作,体验,猜测,实践,验证等环节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本质。这个探究的教学的过程,执教者设计得很流畅。

思考: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拼成三角形及一系列探讨后,学生发现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规律是: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自以为回答得很完整了,因为他们可以从前面的一些例子中来证明自己的这个结论。可是,教师似乎还不满意,依旧提问着“谁还能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会说吗?”全场鸦雀无声,不知道还应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无奈,教师只能让学生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找出重要的两字,引出“任意两边之和应大于第三边”再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教师是把学生的说法给纠正过来了,可是这能真正取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吗,学生真正理解懂了吗?笔者觉得接下来可以这样上:再出示类似这样的两组数据(1)5cm 5cm 5cm   (2) 4cm  4cm  6cm 问学生是否也能组成三角形?学生肯定能发现可以围成,而且它们分别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互动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