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中的“美育”实践

2021-01-11 19:04张通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美育教学实践

【摘要】高校思政课体系包含《思修》、《毛概》、《大学生心理》等多门必修课,其中尤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一门课程理论抽象程度最高,故而高校大都在本科二、三年级开设本课程。抽象的理论和深奥的意涵同样给高校思政老师的课堂实践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重在结合教学实践来论证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美育实践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并以其凸显出的可贵之处与教育同行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教学实践 美育

一、美育与美育思政课的可能性

美育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哲学各派中的美育思想到德国古典时期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以及文艺复兴时代在教育领域对于各种艺术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古代同样倡导美育,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思想中依然包含美育的适度性原则,君子六艺以及玉文化则表明中国古代对人施以教育的美学理想。

在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的提出,当推蔡元培先生。民国之初蔡元培先生就国民教育这一议题提出两个值得关注的论点,一是“以美育代宗教”,一是“美育救国”,两者的提出都是针对当时的国人思想麻痹、教育腐朽僵化。蔡先生的美育观总得来说就是要在国民教育中反对“经教”的专断独行,使艺术教育与审美分析加入教育中来,从而促使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开启民智。

美育在当代的话语论域中,随着外部大环境的改变,自身概念意涵与教育目的已然发生变化。当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相比于封建与殖民时期的中华民国,政治上是统一的、文化与经济领域是开放与繁荣的,社会整体呈现出团结和谐与创新发展的局面,因而美育在当代则表现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的美育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美的实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这一个对象化过程与人在这个物质性统一的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文化艺术活动即是实践之一种。美育的目的不再是完成思想启蒙这么简单,而是更进一步使人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美育在当代更具“人的解放”这一意涵。

高校思政课与美育结合的可能性在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与美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首先,高校思政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这就使得抽象的概念与理论可以被具体的艺术化手段表达出来,同样,具体的艺术手段因为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对象,是马克思总结的实践之一种,因此这些艺术手段就天然地体现着马哲思维的光芒。其次,美育具有的普遍性在于美育包含多种艺术门类与手段,不仅培育方式具有普遍性,所讲授内容同时体现着较为普遍的人的理性与感性认知,而这一点也为美育走进思政课堂提供了可能。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引入艺术手段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于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使知识点更易得。

总而言之,在强调创新的新时期,不仅美育拥有了新的内涵与时代任务,同样,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压舱石的高校思政课自身也在提出不断创新的要求,那么两者的结合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最优解。

二、思政课上的美育实践事例

在本人的马克是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中,广泛引入了对于文艺和其他艺术的分析与类比。

以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来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首先,学生们从初中到本科都不断接触政治类课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说法并不陌生,但是因为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并不清楚,因此无法把握整条原理的基本内涵或者深层复杂的含义。同时,因为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也就无法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两点,在开学第一课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的相关讲解中,对于问题意识的把握可以说是解决如上两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里主要参照《剑桥艺术史》中对于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表明任何原理都不是空无的,把握住问题意识,才能将读书的过程变得有趣,也才能真的读懂原理。古希腊人在创制雕像之初方法主要借鉴于埃及人,因此雕塑造型也主要仿照埃及人的作品,主要呈现为呆板和乏味的造型。其后,基于对动态平衡的追求,古希腊造型艺术还是超越单调的形象,创造出断臂的维纳斯和投矛者等知名作品。同理,马克思哲学也是在长期无产阶级实践以及马克思长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创生出来的。

以身体美学中不同身体纹饰与装饰的审美表达的分析来说明唯物辩证法中的几对哲学范畴。对于哲学范畴本身学生都很难把握,因而只能先作为概念记住,全部讲解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如对内容与形式的演绎说明,根据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人类早期社会对于身体的纹饰主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原始的部落中,男子成年方可以刻画上相应的纹饰,再比如部落领袖所具备的纹饰以及服饰是比成员更加复杂的。在这里带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装饰本身就是不同的形式,其背后的权力或者说被社群的接纳程度就是内容本身。因而可知,内容一定需要形式表现,形式也反过来限制内容的表达。

在教学中,还利用文学艺术的镜子说与反映说来解释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还利用戏剧美学来分析人的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小结

在高校思政课堂的美育实践,主要在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段类阐释深奥抽象的原理。以多种多样的美学认识来说明问题时,课堂的趣味性与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得到提升。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堂适当加入美育内容,能够助力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長。

参考文献

[1]席勒.2009.《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2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苏珊·伍德福德.2018.《剑桥艺术史》[M].钱乘旦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4]格罗塞.1984.《艺术的起源》[M]. 蔡慕晖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张通,1996,男,大连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禅宗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美育教学实践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美育教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