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1-01-11 08:30程红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中职学生

程红柳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升学、父母期待、人际交往等,而学生的抗压能力有限,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更加容易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对于他们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社会各界和中职学校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制订对策来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3-0088-02

在我国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中职院校是我国专业技术应用型一线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但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心理特征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从狭义角度,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而亚心理健康也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内,目前社会对于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亚心理健康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亚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积极的引导。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是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

2.中职学生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价值观、人生观、情感、道德品质、意志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中职学生的心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

二是稳定性和可变性。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相对比较稳定,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前提下,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不会发生大范围的改变的,但是一旦有特殊事件发生,他们的心理状态极易在主观能动性的刺激下产生新的变化。

三是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职学生基本都生活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在心理发展上有着很多的共性,但是由于受到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中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选择到中职院校就读的,希望通过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以后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因此,中职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心理上难免会出现落差[1]。如果家长、教师没有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那么中职学生是非常容易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的。并且这种心理具有较强的“传染力”,一个学生不学习,容易带动周边的学生都不学习。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针对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是否出现学习焦虑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

2.情感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情感方面比较敏感,内心变化较快,情绪不太稳定,自控能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现情感心理问题。中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文凭的歧视、家长的期望、与同学相处的问题时,感情上非常容易受到挫折,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心理[2]。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或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泄途径,那么他们是非常容易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并且他们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人对事都会有较强的戒备心理,社会情感冷漠。

3.人际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当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是在生活优渥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等家里的长辈对于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个性,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和谐共处,这一问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明显。再加上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中职学生不愿进行社会交往,只愿意和身边熟悉的人打交道,部分中职学生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3]。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于家长和教师缺乏信任,这导致他们不愿意主动和家长、教师交流,这也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心理问题。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制度

当前中职教育的侧重点依旧是学习成绩与就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比较忽视。所以,为了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制度意义重大,同时学校应逐渐将心理健康服务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中。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促进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顺利落实提供有力保障[4]。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构建合适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并将其纳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为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的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避免更大的问题出现。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很难有效满足中职学生发展需要。此外,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时常被其他专业课占据,心理老师也是由其他非本专业教师兼任。为此,中职院校应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决现有问题,构建校领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升学、人格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在人格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立以及自信等品质;在生活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学习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注重家校有效沟通交流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影响最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直接来源于这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而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保护因素。为此,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例如可以將学生在校情况及时通报家长,然后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微信群、家长通等平台实现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务必参加[5]。而且,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他们的家长展开深入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4.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投入也越来越大,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问题,仅凭中职院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有效解决。为此,中职院校可以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多样化的活动能够推动学生与家长、教师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关活动有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各种比赛、进入养老院陪老人聊天等等。中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总的来说,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强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应关注的问题,更是国家层面应关注的问题。为了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应当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针对中职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对策,为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潘小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9(9):64-65.

[2]  陈磊.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4):127-128.

[3]  高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4]  吕叶倩.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75-176.

[5]  赵晴. 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 学周刊, 2017(25):17-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中职学生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