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引导“补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阐释经典,加深体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补白;深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3-0006-02
“留白”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不仅能赋予文本更丰富的内涵,还能为文本阅读生成带来机遇。教师如果能充分找准这些“留白”处,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展“补白”活动,便能让单调的内容丰富起来,深远的意境立体起来,含蓄的语言显露出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想象力,释放学生的阅读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深度感悟。语文教师这样做,能使文本阅读向深处推进,构建精彩且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一、课初“补白”,激活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如何激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补白”活动。教师若能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形成“补白”意识,便能为学生的深度感悟做好铺垫和情绪的渲染。
1.文题“补白”,让题眼亮起来
文章题目对于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度感悟具有引领作用。好的文题不仅能够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在初读文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文题“补白”,让看似不起眼的文章题目“亮”起来,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例如,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题进行合理的“补白”。如提出这样的要求: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多角度地展现了春之美,请你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或者语句,给文章的题目补上一些能够体现出作者笔下的“春”的特点的词语。再结合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换个角度给文章题目补上一些词语,使题目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这个环节让学生抓住文章题目《春》进行“补白”,还让学生注意“补白”的角度。这打破了传统“补白”维度单一化的现象。学生通过“补白”活动,能够有效紧扣文章的句子体悟春的特点;还能够转换角度加深自身對作者情感的认识,可以说是由景入情,逐步深入。通过“补白”,学生对深入探究文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背景“补白”,让视角广起来
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学生需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时代环境,探究作者创作时的境遇等,才能更好地打破文本阅读障碍,进入文本深处。教师可以借助“补白”活动,为学生实现深度感悟打好基础,让学生的文本阅读视角广起来,以有效避免语境缺失而造成的阅读偏差。
例如,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写作背景资料收集任务。学生通过收集背景资料,了解到了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了纪念母亲而创作的。这样他们就不会对“怀念”的对象产生认知偏差。学生若能有效认知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怀念母亲的内容,便能对写景和写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写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认识。通过写作背景“补白”,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从“我”的经历中捕捉“我”的情感。
课初“补白”,不仅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活,而且为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学生的深度感悟能够发生。
二、课中“补白”,丰富认知
教学是学生进行深度感悟的关键。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个性化特质,多维度地挖掘文本“留白”处,以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补白”活动中深度感悟文本。
1.语言“补白”,言意兼得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借助语言符号传达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有效认识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意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补白”,从而引领学生鉴赏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等。学生在语言“补白”活动中要能够言意兼得。
例如,《散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中,作者大词小用,意在表现责任的重大。于是,抓住这一句话,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这句话的语言特点是( ),好处是( )。再让学生根据语境,将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我感到了( )责任之重大,这种责任关系着( )。
在这个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结合语境探究其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活动,明确“责任”的内涵等,从而使学生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知。
2.标点“补白”,见微知著
标点虽小,但却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重要符号。标点符号应用得好,同样能够生发无穷的趣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字词句段,还要关注其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例如,编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老王》中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呀,他什么时候……”围绕这一处省略号,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文本语境,将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再将补充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说说是原句的表达效果好,还是你补充出来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并引入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将原句和“补白”后的句子进行比较,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省略号后蕴藏的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从而深化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可见,“补白”可以是“还原”,也可以是“创造”,其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
3.细节“补白”,微言大义
在很多文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细节描写,它们看起来并不独特,但是通过细细品味、合理“补白”,便能够发现,其实这些细节描写中隐藏着丰厚的意蕴,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感悟。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本研读能力,深入地与作者进行互动,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细节进行“补白”,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汲取有益的营养。
例如,编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回忆了阿长为自己找《山海经》的事件。在描述阿长把找到的《山海经》送给“我”的情景时,有这样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在阿长的嘴中,“山海经”被异化为“三哼经”。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谬称一定造成了阿长购买这一书籍的曲折性,由于表述不准确,店家可能不知她想要的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情节进行“补白”,将阿长购买“三哼经”的过程还原出来,以体会购买“三哼经”这一情节对于展现阿长形象、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情感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描写、插图等进行合理的“补白”,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文本,感受文本内涵的丰富性。
三、课尾“补白”,深化理解
在文本閱读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以使学生能够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1.结尾“补白”,意犹未尽
阅读完文章的结尾段后,学生通常会认为阅读活动即将终结。如果教师能够转变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引导学生挖掘结尾“留白处”,并进行合理“补白”,便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卖油翁》一文的结尾进行“补白”:请根据语境,从康肃的角度,设计他和卖油翁的对话,以展现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结尾进行“补白”,让学生借助康肃之口,将自己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发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卖油翁的智慧。
2.主旨“补白”,叩击心扉
探究文本主旨能够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情感熏陶。为了进一步发挥文本主旨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主旨进行“补白”,将潜藏的主旨具体地表现出来,以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度震撼。
例如,编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结尾并没有直接地揭示主旨,而是描述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行动。这样写耐人寻味。围绕这一处,教师开展了这样的“补白”活动:结合文章内容,想想“我”为什么加快了脚步,模仿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写法,将文章主旨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作者这一行动的理解,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其改变了传统的主旨概括方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文本,有效提炼文章的主旨。
合理“补白”,让教学更加出彩。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补白”活动的开展要适度、合理,要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感悟。“补白”活动的设计要摆脱程式化现象。在课初、课中和课尾灵活地进行“补白”,能够阐释经典、发展思维、引发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久平.“补白”与“留白”:例谈阅读教学的“虚实”艺术[J].江苏教育,2015(2):34-36.
[2] 胡世明.课后补白,课堂教学中的精妙之笔[J].教书育人,2009(28):37.
[3] 彭庆.“无”中生“有” 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补白艺术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9):59-61.
[4] 周龙成.关怀生命的初中语文美育探寻[J].学苑教育,2018(22):3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