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制造业的市场环境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如今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的相关企业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要想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制造业企业应该尽快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而且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企業应该积极探索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从管理手段、人工成本以及成本核算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来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民群众从贫穷走向富裕。虽然经过了长时间漫长而坚实的发展,如今的制造业在我国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国家政策、社会经济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逐渐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企业也应该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对自身的管理模式作出调整。成本管理作为制造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因此,要想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就需要从成本管理入手,积极探索优化企业成本管理更好的路径。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外部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各项生产运营环节,进行成本分析核算以及成本决策控制等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它包含了生产开始前的成本规划、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以及最后的业绩评价这四个内容。成本规划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关键,而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本质内容,业绩评价则是对成本管理的最后评估。企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前端的销售工作之外,完成好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外部经济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科学的成本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对内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降低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等各项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实现各项成本的既定目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成本管理方法较为传统
成本管理方法要顺应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不断的优化革新,使其为成本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但是,当前部分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有的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是以事中管理和事后核算为主,对于事前的规划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者已经做了事前规划的工作,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事后的反馈工作;有的企业则以静态的成本管理为主,缺乏对成本的动态化管理;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信息化成本管理模式等等[1]。
(二)人工方面的成本较高
人工成本在制造业企业的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要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工平均成本也逐年上涨,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承担更高的人工成本;二是,部分员工的人效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制造业企业缺少科学的激励机制,而且部分员工对于企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无法在自己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平均人效低于实际发放的工资金额。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相应的工作效率就达不到其最高的水平;三是,制造企业的人员管理机制繁杂,基层劳动者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工作状态相对来说会较为散漫。
(三)成本核算准确度有待提升
对于成本的核算是成本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但是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的成本核算是需要各方面的相关数据做支撑,因此数据的准确度关系到成本核算的质量。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数据统计的岗位,成本核算的相关资料大多数是来源于各部门负责人的统计,由于这些人员对于数据的敏感度不够,进行统计的时候相对来说较为随意,准确度无法得到保障,一些异常数据也无法及时发现,从而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出现问题,成本核算的准确度也就无法得到提升。
三、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积极创新成本管理方式
为了满足现阶段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企业应该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积极地改革创新。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加强对于成本的事前规划,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尤其是产品上市前企划和研发等环节的规划。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小组,小组成员要涵盖企业的各个部门;其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些行业标杆或者技术标准,同时务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经营利润的目标要求,预算指标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应该尽量贴合真实的成本消耗量,同时该指标还需要尽可能地高度反映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情况;最后,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做评估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做出调整,从而保证最终的成本数额尽可能接近预算指标。另外,企业还需要结合现阶段的问题,对下一年度或者下一阶段的成本管理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预算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然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一过程对成本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企业的不同成本之间的构成要素是有所差别的,如果采用静态成本管理,很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所以企业需要对成本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动态管理的形式,避免此消彼长的现象发生。例如,对于动态成本的管理,在成本发生阶段设置预警模式,通过预警的方法,将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的合理范围内;对于隐性成本的管理,可以采取过程控制的方法,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
第三,企业需要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完善信息化成本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成本管理的效率,而且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精准。在如今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用科学技术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提升企业认同感,优化人员管理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要想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人效,降低人工方面的成本,就需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首先,企业需要将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员工的工资水平相统一,并进行同步提升,通过提升薪资,从而达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目的,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业绩股票为例,在年初时,给员工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目标,如果到年末员工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企业则给予员工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比如月度会议、年度会议或者日常会议等有利时机,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加深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将其融入员工的原有认知体系当中。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相统一,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最终达到共同为企业发展而努力的目的。
其次,制造业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人员管理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企业应该重新整合劳动组织机构,对一些能够合并的岗位进行合并,建立更加精简且高效运转的劳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力度;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更加全能的人才队伍,对于部分岗位实施一人多岗的工作模式,以少而精的人才消耗来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2]。
(三)提升成本核算的精确度
成本核算是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最严谨的工作之一,制造业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有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成本核算作为支撑。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忽视成本核算这一基本工作,应该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成本的核算基于一定的数据,所以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成本核算工作本身也需要足够的严谨性。这就要求数据采集人员、成本核算人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制造业企业应针对数据采集这一工作设置专门的统计岗位,并且在人员招聘时,需要提高统计这一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不能仅仅局限在数据的搜集和填写上,需要对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数据异常,主动思考数据逻辑,反馈问题。另外,对统计人员和成本核算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得以不断地提升和更新,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优化成本核算的结果[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因此,制造业企业应该尽快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对成本管理方法较为传统、人工方面的成本较高,以及成本核算方法简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积极创新成本管理方式、提升企业认同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优化成本核算等的相应措施,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制造业企业长远稳定地发展,进而不断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曾婧.制造業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成本管理,2020(04):160.
[2]梁海霞.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探析[J].企业与管理,2020(08):143-144.
[3]管佳琪,张红漫.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J].管理荟萃,2021 (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