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研究

2021-01-10 00:22蒋兴友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

蒋兴友

摘  要:易地搬迁是国家针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进行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措施,主要针对地震活跃带、深山、荒漠化或者地方病多发等地区的易地搬迁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上的搬迁,更多的是民生、文化、经济方面的迁移问题,尤其是搬迁后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对易地搬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是当下及以后地方教育机构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易地搬迁;流动儿童;小学学校适应性

易地搬迁是从2001年开始的民生工程,截至2020年,国家发改委宣布我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但随之而来的易地搬迁后续适应性问题开始出现。对于易地搬迁的小学生而言,新的环境需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学习,一大堆需要适应的问题接踵而来,同时由于家庭同样需要面临适应问题,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关怀和照顾,这种适应变成一个亟须改变的困境[1]。

一、易地搬迁对学生产生的适应性问题

(一)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不适应问题

小学生在学校内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教师和学生两种,在告别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环境之后,小学生本能地产生自我保护的机制,特别是进入一个比之前环境优越得多的环境之中,面对教师和同学,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自闭等自我保护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和校正,将会导致其在学校环境的不合群,甚至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耽误正常的学习生活[2]。

(二)学业压力带来的不适应问题

进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学习难度大不断加大,都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途转学过来的学生而言,跟上学习进度本身就有较高的难度;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无论从难度和深度上,都比较依赖以往的学习体系,如果之前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就很难顺利完成当下的学习任务,这也导致了易地搬迁子女学习压力的增大。

(三)情绪表现上的不适应问题

离开了之前熟悉的家乡、环境,进入到陌生环境之后,面对陌生的人和事,小学生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和焦慮感,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行为表现上的不适应问题

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沉默寡言的学生,可能本身是一个乐观活泼的孩子,行为多动、多破坏性的学生,可能是一个非常聪明、开朗活泼的孩子,这些适应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异常现象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易地搬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问题对策研究

(一)加强校园文化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力度

建立专门的移民子女管理机构,针对移民子女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和规定,例如,在心理辅导、学业辅导、群体关怀等人文校园关怀方面制定具体的制度;同时,针对移民子女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特别的重视,这一部分群体由于更加缺乏家庭的关怀和照顾,心理问题更为突出,需要教师加以额外的帮助和心理干预,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帮助教师理清移民子女心理干预工作的思路。

再者,在学校不同年级建立移民子女成长档案,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之前所在学校的情况整理入档,方便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能够加深对其的了解,更加有头绪地进行心理干预[3]。

(二)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

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合当地实际,为移民家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比如,相对于政策和理论上的规定,具体到社区、学校、家庭、子女教育等实际领域的措施则会更得民心。针对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在安排子女入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前的成长环境,为其安排较为相近的语言环境,或者相对集中的受教育环境,给予学生缓和和适应的空间。

(三)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的关怀和理解是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在易地搬迁期间的心理安抚一定要跟上,不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积极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困惑,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对于孩子不善于倾吐的问题也要有所察觉并加以指正和解决,防止问题挤压而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和后续困难。

这就需要家长群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辅导能力,在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子女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以往的“放养”所能解决的问题,当下的学生要成长为未来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而移民家庭的父母则更应在与子女的沟通、课业辅导和心理安抚工作上下功夫,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四)社区服务措施的配套完善

针对易地搬迁学生群体的安置和安抚问题,社区要定期组织移民家庭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亲子活动等,既帮助其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收获快乐和成长,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现实、努力调整自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是国家的发展大计,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仅要完善,更要贴合移民群体的切实需要,针对移民子女的适应性问题,相关地方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教育是发展之本,一个地方的注入人口同样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相信伴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适应和发展,必将给地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活力和机遇,在努力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为新的“家乡”缔造更多财富和喜悦。

参考文献:

[1]侯龙龙,赵平.学校因素对初中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基于CEPS基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0,000(002):38-47.

[2]邹元芬,周倩.易地搬迁子女的教育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0(12):00002-00002.

[3]徐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与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无锡市五河新村小学的实例分析[J].江苏教育,2017(26):23-25.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况与分析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流动儿童更需要关爱
流动儿童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