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容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具备先进性、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已融入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其是指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基础上将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融合起来,充分挖掘每门课的思政元素,发挥好每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课程思政利用课堂教学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本质上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指高校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针对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发掘与分析,并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在奠定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其中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持续渗透性。专业任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通常需要基于宏观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向学生渗透专业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道德素养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与专业认同相结合的思维转换。第二,交叉互融性。课程思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通过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促使专业课衍生出自我育人功能,有效弱化专业课程分化对师生互动造成的陌生感,真正意义上推动理论教学与育人功能的融合发展。第三,价值导向性。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利用其育人功能可以加大师生在专业领域上的互动交流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深层次地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与价值交流目标。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孤岛化
建立科学的课程育人体系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仍有部分高校理工类学科存在较明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现象。较大比例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而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不大。事实上,专业课程约占高校学生全部课程时间的70%,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更高,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发展健全人格。
(二)部分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专业课教师备课时,需结合专业的学科特色、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近期的重大事件等要素,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授课时,则需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根据专业课程涉及的思政教育资源的调查,文史类专业课以爱国主义和法治精神的思政教育资源居多,而理工类专业课以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资源为主,思政教育资源的涵盖面相对较窄,挖掘不够充分。
三、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各科“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高校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所有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因而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育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价值就是根据每一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不同时代课程内容的变化,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多门课程的融合发展。首先,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差别以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含量,找准关键点开展教学改革,如哲学社科类课程存在更多的思政元素更容易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高校则应重视该类课程的建设。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提升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将“思政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其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时代的变化发展决定了思政元素应时而变,因而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教学实践将思政理论吃透,丰富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第三,专业课教师还应提升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意识,通过举办研讨会、合作撰写论文、集体备课等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搭建起沟通平台,在不同教学理念的碰撞下共同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效融合的方式,挖掘各学科的思政育人元素。
(二)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第一,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专业课教师不能认为思政教学就是思政教师的责任,须消除思想上的不重视;不要认为只有立项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课程才需要把思政内容融入课堂中,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使其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工程,是每个教师都应该长期坚持的任务。第二,从行动上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素养。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就必须熟悉思政元素,利用业余时间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将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
(三)更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及手段
在互联网视域下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进行改进时,高校应积极使用互聯网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手段以及内容,强化思政课程的时代特色,促使学生能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具体而言,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前,应立足于课程教材的实际内容,之后使用互联网技术搜索与之相关的最新案例以及思政信息,从而使思政课程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将“四信”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政相关知识能够融入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的继承和弘扬民族优化传统文化。在更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时,教师可以使用当前较为热门的网络平台,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并开通微博账号、短视频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另外,高校还应对网络思政课程进行更新,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协同发展,更加全面的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使网络平台切实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渠道,促使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进而保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通过更新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手段,还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从而促进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
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取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将价值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必将实现高校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祥祥,朱凤荣,徐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55-60.
[2]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9.
[3]贾艳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1):196.
[4]唐凤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校园英语,2018(49):65-66.
[5]杨宁,杨晓东,甄国红.我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进展[J].吉林教育,2018(3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