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外国文学文本翻译特点研究

2021-01-10 03:24孟静冯倩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外国文学

孟静 冯倩萌

摘要:翻译文学是延安时期文艺和文学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分析延安时期政策传播以及社会文化宣传的无法忽视的重要部分。延安时期翻译创作发展的空间有限,但翻译在战时语境下担负着“抗战、救国、益群、宣传”的使命,翻译亮点突出、翻译风格独特、翻译成果丰硕,是延安学、中国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安学研究、中国翻译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总体出发,分析延安时期翻译外国文学在文本选择时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由此来探析延安时期翻译文学在政治与文化的宣传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翻译文学、外国文学

延安时期从广义上讲是指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到1948年3月23日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十三年;从狭义上讲是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落户至延安到1947年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的十年。延安时期是中共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创建抗战敌后根据地并团结当地民众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的重要阶段,“它凝聚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战略中心和文化中心抗战建国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历史内涵”。延安时期所涉及的一切文学活动所发散出的政治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理论意义上延安时期所限制的影响,这一时期所涉及的翻译活动主要类型包括文本的翻译,如翻译马列读物、出版外文宣传读物、国外通讯社新闻文稿,还包括和一些外事活动需求中的翻译,如为接待陪同国际友人所进行的翻译、为国外记者对领导人进行采访做口译员、翻译人才的培养教育等,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满足了政治宣传及文化传播的的各种需求,满足了延安地区马列理论学习的需求、满足了延安与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的种种需求,同时还补全了这一时期翻译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具有必要性的。

延安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从翻译形式上进行区分,主要分为口译和笔译;从译者的组成进行区分,有时任延安重要领导人的张闻天、博古、廖承志等,还有长期留居延安对中国进行抗战援助的外籍顾问林迈可、马海德等,同时还有一些颇有名气的翻译家吴伯箫、曹葆华、李又然等。从翻译的文本内容上来区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马列著作翻译、报刊上国际新闻的翻译、国外文艺作品及理论的翻译以及外交活动的翻译。又由于战时需要和出版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外国文本翻译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文本来源国家:苏联文学成为主流,欧美文学逐渐式微

从所翻译文本的出处来看,其涉及地域范圍较为广泛,视域广阔,除苏俄文学外,还涉及英美法德意日等欧美国家,此外匈牙利、土耳其、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等受侵略和压迫国家的作品也同样包括在内。据统计,俄苏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的翻译占据了半数以上,可见苏联文学的翻译一直是延安时期文本翻译的主要对象,欧美国家文学翻译作品却持续减少,且语种十分单一,分配比例并不均衡。

二、文本类型及题材选择:战争文学占据主导,题材丰富

战争虽然残酷,但文化却无法摧毁,尽管延安时期社会条件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并未因此而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之中销声匿迹,使之成为荒原,反而愈发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文学文本的翻译甚至成为延安文艺思潮的中流砥柱,其总量和规模洋洋大观,成果斐然。延安时期文本翻译文体类型多样,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文体类型:报告文学、小说占据主流,同时也包括诗歌、戏曲等多种文体,虽然文体种类繁多,但由于抗战时期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其主题却大多紧紧围绕“战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动荡不安,抵抗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仍旧是这一时期的目标所在,这无疑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文本翻译当中,赞美英雄主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就成为了延安时期文化选择所倾向的主题。此外,由于延安时期社会人员的组成主要是工农兵,文本翻译所面向的读者群体均为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为了能够使抗战时期宣传动员的需要得到满足,最大程度的动员广大民众抗击外国侵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文化宣传必须及时脱离完全面向知识分子的现状,进一步落地回到“民间”。“翻译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进行,民族化、大众化的呼吁使得译者在进行文本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短篇通俗文学作品在内容与表达上都能最大程度贴近工农群众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1从总体来看,关于苏联卫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翻译作品占到多数,除了展现现实主义战争现状的严肃主题外,同时也会穿插一些短篇故事,间接的调节硝烟战火中人们紧绷的情绪。这一时期,较为贴近民间的翻译作品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三、文本选择的形式:报告文学流行,文体形式逐渐趋于平民化

延安时期外国文学的文本翻译的文体类型种类十分丰富,但由于抗战时期的政策需求,三四十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异军突起。战争使得文本形式的倾向有所改变,并且影响到了文学内部的各个分支,对于翻译文本的形式的影响则尤为深刻,还使得向来不被重视的报告文学初露锋芒,成为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主流,在延安文学报刊上发表的约423篇译作中,通讯报告最多,约120篇,短篇小说约68篇,人物评传等约44篇,文论40篇,诗歌36篇,散文和杂文共32篇,马列文论及哲学思想约19篇,戏剧8篇,其他如故事、童话、小幽默、游记、演讲、传说、书信、歌曲、民歌等文体合计约 63 篇2。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分支形式之一的报告文学,兼具了新闻的真实性与纪实性,同时又不乏文学魅力和独特的思想深度,使其有着任何一个其他文学品种所无法具备的风致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物资和创作条件极为窘迫的战争时期,这种文学形式依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大型党报,从其所刊的翻译文学作品的体裁来看,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占据了主流,此类文本形式具有实用性,更为注重翻译文本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紧密性。以上两类翻译文学作品能在群众中迅速激起波澜、引起情感共鸣,并为广大工农群众注入高昂的革命斗志,还能借助所译苏联抗战文学中的革命经验鼓舞调动我国人民群众抗击日寇的决心和斗志。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时期延安文化宣传政策的影响,延安时期的外国文学文本翻译活动有着明晰的时代性、革命性、多样性以及大众化的色彩,同时也不缺乏思想内容深刻透彻的翻译作品,优秀的外国翻译文本的引入给延安时期的文学文艺作品如同为延安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重新充满活力,呈现出了广泛性与接纳性。

课题/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延安时期的文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WL38)

注释:

李丽.延安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导师:熊辉.西南大学,2015.

韩晓芹.延安时期外国文学译介策略及话语选择[J].文艺争鸣,2021,(06):52-59.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外国文学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外国文学教育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