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大的思维特点在于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却相对较为薄弱。这一思维特点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便是学生会过分的受到自己兴趣的支配。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学习,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心理。素质教育环境中,强硬的教学手段不再满足于学生的发展诉求,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所以,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教学对策
前言: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自身具有较高的好动性与求知欲望。并且,对于其所能够产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产生较为浓郁的主动探索心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能够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加以适当的调整创新,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力及学习效率的进一步增强。笔者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一、创建教学情境,趣味导入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是冷冰冰的,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如若教师也采取强硬的手段,很容易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抵触心理。对此,教师要主动地做好教学创新,要想办法提高数学的温度,让数学能够“活”起来,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并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自身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如若教师能够创建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便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而在体验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基于这一前提,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以情景对学生形成有效调动稳定,做好教学铺垫。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过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这一基础,将本部分的知识融入到小故事中,营造故事情节。故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动画人物。以“西游记”为例。比如在取经路上师徒4人路过一个村庄,这时有一个老爷爷在开垦荒地。师徒4人提出可以帮助老爷爷开垦这片地以获得下一段路的路线图。已知现在有一片长方形的地,有一片平行四边形的地。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想要大的那片地,那么小朋友们能不能够帮助他们比一比哪一片地更大呢?在这一个故事的驱动下,引入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下意识的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到一起,在高度求知欲的驱动下,开发学生的脑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调整教学语言,营造趣味氛围
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的整体状态、所呈现出的整体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心态。如果教师能够十分的和蔼,十分的阳光,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良性互动,那么所营造出的教学氛围必然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产生;但如果教师时刻保持严肃冷冰冰的状态,所采取的教学语言也十分的干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紧张情绪。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与教学形象,能够营造趣味化的教学氛围,以氛围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的思维发展能力。
例如,在讲解“时分秒”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唱一首小儿歌。如“小小表盘圆圆,不同表针跑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跑得快的是秒针。”通过一首小儿歌的学习,学生便能够很快的掌握表盘中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特点,也能够了解时分秒三者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其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产生浓郁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交流,强化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会认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低,能力比较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吃力的问题,所以会过多的对学生加以干扰引导。也有部分教师会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秩序,强行成为课堂的主体,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命令掌控[2]。在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无法形成,自身的学习兴趣也逐渐被消耗殆盡,甚至会对教师产生过高的依赖心理。
新课改教学强调教师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综合能力偏低,强行要求其自主学习,也有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所以,教师可以着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如此一来,学生既不会产生过高的学习压力或障碍,同时也能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在划分学生小组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数学课堂上的表现状态以及对于数学学习产生的想法认识等。贯彻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划分学生小组,保障小组之间能力水平相当。如此一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和同组同学开展学习活动,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产生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以此为根本,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探讨什么是梯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题形的面积。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发现每所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会将题型裁剪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分别计算三个图形的面积,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小组会将梯形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计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然后相加。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发言,主动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小组交流阶段,学生也会受到其他小组学生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思维认识与解题经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趣味性解题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创新教学手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性质,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调整教学手段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诉求与发展特点。例如,可以创建多样教学情景,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调整教学语言,营造趣味氛围。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艳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2):93.
[2]侯晓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