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帕金森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多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常采用左旋多巴片和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该病,其中左旋多巴片可刺激患者神经系统[2];渐进性抗阻训练通过院内指导和院外自我训练两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但长期用药引起的面部、舌等出现异常不能随意运动等,会阻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发展,而抗阻训练无法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3]。颅底七穴针刺疗法通过对风池、完骨、天柱、哑门穴的针刺作用,有疏通经络、祛风散邪之效。为此,本研究采用颅底七穴针刺疗法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观察其对患者肌张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4.53±2.8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3±1.12)年。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62 ~75 岁,平均年龄(65.02±2.5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6±1.35)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且入选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4]中关于老年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状态;初发症状、体征或病程中有两侧不对称性。排除标准:伴有帕金森综合征或帕金森叠加征;曾接受过脑深部损毁术;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配合或不耐受针刺治疗,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两组均先给予左旋多巴片(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612、170325,规格:250 mg)治疗,250 mg/次,3次/d;可按照患者情况增加用量,增加125~750 mg/d,每日用量不超过1 000 mg。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渐进性抗阻训练:①需借助弹力带(宽度、长度可调节),训练深蹲、髋外展、坐位提膝、推胸、划船、肘屈曲、体侧平举、立位提踵8个动作。由神经内科和康复科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共同设计各个动作的抗阻训练强度(弹力带长度和训练次数),且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指导。②训练包括院内指导和院外自我训练,训练第1周为院内指导,60 min/次,1次/2 d;2~8周为院外自我训练,1次/d,45 min/次,且期间进行门诊随访,1次/2周,康复治疗师根据随访结果调整训练强度。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渐进性抗阻训练联合颅底七穴针刺疗法,渐进性抗阻训练同对照组。颅底七穴针刺疗法具体措施:选择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哑门穴,采用40 mm×0.25 mm毫针,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向对侧目睛,进针30 mm;针刺完骨穴时,针尖指向鼻尖,进针25 mm;针刺天柱穴时,垂直进针25 mm;针刺哑门穴时,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进针25 mm。所有穴位均使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120 次/min 的频率捻转2 min。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 min,3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4 评价指标 ①肢体肌张力: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特制的弹簧秤测定两组患者肢体肌力情况。②平衡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5]对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14个项目,总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肢体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肢体肌张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比较(±s) 单位:N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比较(±s) 单位:N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存在着巨大的挑战[6]。目前,现代医学中常用左旋多巴片对帕金森病进行治疗,但从远期治疗来说,其效果不佳,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发展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恢复[7-8]。
祖国医学认为,帕金森病属于中医“振掉”“颤证”等范畴,受五脏气血影响,且该病患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肝肾阴精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之邪为标,故治疗应以疏通经络、祛风散邪为主[9]。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平衡功能造成影响,可调整颈上交感神经节,有助于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0]。由此可见,中医治疗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肢体肌张力高于对照组,且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颅底七穴针刺疗法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能够改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提高平衡功能。左旋多巴片利用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系统中,转变为多巴胺后,可刺激神经,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但该药物并不能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且长期用药会出现不良反应(面部、舌、上肢等出现异常不能随意运动、低血压、排尿困难等),阻碍自主神经功能的发展。渐进性抗阻训练在训练方法上采取院内指导、院外自我训练过程,且通过调整弹力带的宽度、长度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力,训练患者肢体,增强患者肌肉力量,从而改善患者肌张力。同时,患者进行院外自我训练,训练依从性较高,且康复训练人员每2周进行一次门诊随访,能够监督患者并对其训练方法进行改进,加强训练效果,患者平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该训练方式运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二次伤害,且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尚无明显效果,治疗效果达不到最佳。而颅底七穴针刺疗法对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哑门穴7个穴位进行针刺,其中针刺风池穴,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散邪的效果;针刺完骨穴能够通络宁神、祛风清热等;针刺天柱穴能够平肝潜阳;针刺哑门穴具有通经络、气血、解痉的作用,故针刺上述穴位可达疏通经络、祛风散邪效果,能够促进双侧皮质延髓等脑组织恢复,可对颈上交感神经节进行调整,改善神经的功能调节,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其平衡功能的作用。因此,颅底七穴针刺疗法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神经调节功能,进一步增强肌张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患者恢复力较好。
综上所述,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取颅底七穴针刺疗法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肌张力,使平衡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