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英 陈笑寒 孙萌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L4/L5或L5/S1发病率最高,常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研究表明,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肌力下降及稳定性差是导致腰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体征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核心肌群实施多元化康复训练,可改善该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3-5]。目前,对于康复训练的评价指标多数为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等主观性量表,此类量表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但使临床的循证依据不足。表面肌电图平均频率可测量患者皮肤表面的生物电信号,可直观反映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在康复科、神经科以及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均有应用[6]。本研究以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平均频率变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该疾病的功能障碍和核心肌群平均频率的影响,为该疾病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符合《实用骨科学(第3版)》[7]诊断标准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5.13±2.69)岁;体质量指数21~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8±1.07)kg/m2;病程18~51个月,平均病程(32.53±2.14)个月。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5.20±2.61)岁;体质量指数21~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1±1.15)kg/m2;病程18~53个月,平均病程(32.48±2.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第3版)》[7]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年龄≤65周岁;认知功能良好;椎间盘突出位置为L4/L5或(和)L5/S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腰腿痛及活动障碍;无手术适应证、严重心肺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依从性良好等。排除标准:腰椎骨折;椎间骨性连接异常;髓核脱垂;马尾综合征;中枢性神经损伤;认知功能障碍;肿瘤;骨结核;严重心肺血管疾病者;中途转院、手术、家属要求退出者;依从性差者等。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频脉冲联合超短波的常规理疗,具体如下,①中频脉冲疗法:选择电脑中频治疗仪(生产商:北京益康来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A2008III)的3号处方,采用腰部并置法对患者患侧进行理疗,20 min/次,1次/d,每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1周再次重复进行上述操作,共进行3个疗程。②超短波:选择超短波治疗仪(生产商:上海泰益医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LDT.CD31型) 微热量-温热量档,采用腰部前后对置法治疗患者患侧,10 min/次,1次/d,每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10 d再次重复进行上述操作,共进行2个疗程。
观察组在中频脉冲联合超短波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平均频率变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如下,①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足部、肩部、肘部、头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双膝屈曲,嘱患者绷紧臀部肌肉向上挺出腰部,并维持10 s,而后将腰部缓慢落回地面,10次为1组。②背飞运动:患者取俯卧位,上、下肢离地绷直,使躯干呈船型,并维持10 s,而后缓慢收回,10次为1组。③侧方搭桥运动:患者取侧卧位,下方上肢外展屈肘90°与下方下肢共同作为支撑点,上方上肢和下肢自然伸直,缓慢撑起躯干,使头部、躯干、下肢处于同一直线,并维持10 s,而后缓慢收回,10次为1组。④上下肢交叉伸展运动:患者四点跪地,伸展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使其处于同一水平面,并维持10 s,而后缓慢收回,维持10 s,10次为1组,然后伸展另一侧上肢和下肢,动作和持续时间同前。两组均干预8周。
1.4 观察指标 ①JOA下背痛评定量表(JOA)评分:主要包括主观症状(下腰痛、腿疼或麻木、步行能力)、体征(直腿抬高、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洗漱、卧位翻身、坐、站立、身体前倾、举物)以及膀胱功能,总分为-6~29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轻[8]。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主要包括睡眠、坐位、站立、行走、举物、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性生活、旅行以及腰腿疼痛程度10个部分,每个项目评分0~5分,总分=所有项目得分之和/5×回答问题数×100%,总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9]。③核心肌群平均频率(MNF):采用表面肌电仪(进口商:上海菲兹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TS FreeEMG 300)测定两组患者患侧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并做数据分析处理。所有患者均自然站立,双手自然垂下,听到指令后缓缓向前弯腰至最大幅度,并维持30 s,而后缓慢收回,接着第2个指令,患者作后伸动作至最大幅度,并维持30 s,而后缓慢收回,记录两个动作的电信号,重复测量2次,对两个第5~25 s(最大前屈位、最大后伸位)的电信号进行分析,并记录MNF。上述量表数据均收集患者干预前、干预8周后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构成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及ODI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干预后ODI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核心肌群MNF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患侧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MNF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及ODI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及ODI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腹直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腹直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竖脊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竖脊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最大前屈位最大后伸位组别 例数t P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0 81.02±15.73 102.06±12.55 8.099 <0.001 91.38±21.13 113.06±15.75 6.372 <0.001对照组 60 81.17±15.65 91.75±18.62 3.369 0.001 91.44±21.20 102.55±17.38 3.139 0.002 t 0.052 3.557 0.016 3.471 P 0.958 0.001 0.988 0.001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多裂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多裂肌MNF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Hz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常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痛、肌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以腰痛为典型症状。研究表明,腰痛反复发作与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膈肌等核心肌群弱化密切相关[10]。核心肌群是肢体活动的基础,具有维持和平衡身体姿势的功能。相关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稳定训练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临床症状和JOA评分,减轻疼痛状态[11]。既往研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训练评价多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JOA评分等量表,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量表评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使循证依据不足。为此,本研究选取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核心肌群的表面肌MNF作为研究数据,以更为确切的循证数据判断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效果。
MNF是表面肌电图的频域指标,是肌电信号的重心频率[12]。Streisfeld等[13]研究表明,自行车运动员的MNF与其肌力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发现,两组干预后患侧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MNF值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JOA评分和ODI均有改善,以观察组改善更佳。表明中频脉冲联合超短波的常规理疗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核心肌群肌肉效能,且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疗效更佳。研究表明,腰痛反复发作是腰椎和椎旁肌肉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导致核心肌群发生变性现象,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加剧[14-15]。桥式运动可同时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核心肌群和本体感觉施加良性刺激,减少肌肉活动过程中的疼痛感,使患者腹直肌产生高程度的等长收缩,进而改善患者肌肉协调程度,达到康复治疗效果。另外,核心稳定性训练可增加Ia类传入纤维的神经肌肉反应[16],改善患者的肌力,增加肌肉活动,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为此,笔者建议临床医师可针对非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提高患者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近期治疗效果。
本研究存在患者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未能阐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远期疗效。笔者下一步将继续收集样本例数,争取多中心研究,加大随访力度,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基于平均频率变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核心肌群效能,同时该方法不受场地和训练时间的限制,易于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