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丽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近几年也不断刮起国潮风,学生也逐渐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开始学习《三字经》等启蒙读物,因此,在初中阶段,也要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探索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31
在初中阶段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还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
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的古诗词,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力量,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坚忍不拔、勤奋刻苦,帮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取舍的智慧,这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带来的不仅有精神力量,还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如《社戏》,还有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如《屈原》,传统典籍如《庄子》《诗经》等,教材中的内容不断向传统文化靠近,反映出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历史中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优秀品质,想要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课堂中,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本文是诸葛亮在决定夺取长安之前给刘禅上书,劝诫其要多多听从忠臣的意见,最终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汉室的忠心,更表达了对于后辈的殷切期望。
诸葛亮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对于国家存亡的关心,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对于不再有战乱,平定天下,爱好和平的期望;是期望民族自强不息、天下回归正统的表现;是亲临战场前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更是仁义礼智信的体现,这篇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是传统文化留给学生的精神财富。
2.营造文化氛围,学习文化典籍
新课改下,教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学生想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需要主动配合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这些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累积,很难理解典籍中蕴含的思想,但是单纯为学生解释文章内容,就又变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枯燥的学习过程很难让学生进入课堂,更别说提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课堂中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展示,找一些相关的白话文形式的动画或电影进行播放,让学生先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精神,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这篇文章的优点,了解孟子的思想,进而知晓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精神,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学习典籍传承传统文化。
3.不断实践,体会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春节,在课本中有很多关于春节的描写如《灯笼》《故乡》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节日如社日、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节日在初中课本中的占比很大,足以体现出传统节日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传统节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在,节日期间的小长假,提升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将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与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遇到节日,教师可以根据当前节日布置相应的任务,如制作一个节日相关的手工,画一张节日相关的画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春节进行提问,如:“你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喜欢?春节都有什么习俗?”来检验或普及传统节日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将文章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在中国的独特性,并因此产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4.积累知识,促进对文化的理解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在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不容易懂的知识,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方式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在学习《曹刿论战》的时候,要想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肉食者”,就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联想其他的知识,如“朱门酒肉臭”与文章中的“肉食者”在表达含义上很是相似,学生在了解这个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到其他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结果。文言文的知识是通用的,其内容会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在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国文化变革的时期,涌现出一批倡导现代白话文的作家,产生了很多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巨著,但是其中的描写方法跟现代文字的描写也有所差别,与文言文的内容也不太相同,这些文章也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骆驼祥子》等,当时的文化氛围与现在不同,这些文章的作者作为开拓者,在文章中会出现很多隐喻,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针对这些文章的文体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再去阅读类似的课外书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自己的知识,了解当时的时事后,学生就能自主理解文章内容,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开展丰富的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在学校中开展校园文化节,拓宽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绒花点翠、戏曲、茶道、刺绣等,让学生在接触各种传承的时候,对古典文化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动学习剪纸艺术、戏曲,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典籍和其他内容的教学,如在某节课中设置兴趣小组,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有關传统典籍、风俗、节日、艺术制作等内容的分享和了解,每个小组都要充分弄明白自己小组的内容然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组的学生,在互相帮助和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语文学习。
在进行传统读物和典籍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古文的筛选和甄别,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生进行学习,如《弟子规》,其中有很多有关封建糟粕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让自己更加了解传统文化,进行适当选择,才能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使语文学习更具多样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响应国家的号召,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走在了解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的前沿,为学生带去更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实现文化自信,使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品位经典》2021年第1期。
[2] 闫永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才智》2020年第18期。
[3] 孛建杰《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科技资讯》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