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辉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中国的武术种类是丰富多样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一直扮演着神秘的色彩,伴随着中国的历史一起发展。据我们熟知的,中国武术就包括少林、太极等。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有自己的拳种。就拿太极举例,太极在传统的武术当中还可以分解成陈氏、杨氏、吴氏等。如果要实现中国武术拳法体系化的文化传承,需要找到其重点,就是技击作为核心的内容。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都在说明了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武术体系,并且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武术拳种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因此对其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而言,广大群众对于学习武术的愿望,已经不仅局限于锻炼身体,而是在身体素质达到一种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从武术中能够获取知识、兴趣、乐趣。做到以武为娱,在基于这样的条件下,在武术改革和创新的初期阶段,就始终要以传承和创新为指导思路,从广大群众的态度、成效、水平来依次制定合适的方案,借助技术平台,形成战略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武术创新,将武术融合到文娱产业,激发广大群众的尚武精神,将武术融合到游戏产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专业武术学习者的培养,在发展规划的阶段性就要进行系统化的罗列,从种类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融合,培训一体化全面武术教育,扩大武术品牌知名度,形成全民习武的社会氛围。
从武术拳种的概念来说,武术拳种是说流传比较有秩序的、内容比较丰满的、继承系统化的模式,不同种类的武术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似乎体系都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还是与别的拳种有千差万别的解构招式,每一套拳法更是有自己独特趣味的拳术。因此针对其特点,拳法的命名可以被总结为自成体系,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和深刻的招式,更有自己的传承模式;从古传到今天的武术,流传比较有秩序、能够适用于大部分人群;基础的理论体系也相对于其他文化更加的清晰明了,记录更加全面;而小众的武术体系在分支的过程当中风格更加独特。以耳熟能详的太极拳为例,其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慢、比较柔和,它的动作非常缓慢,一招一式都有自己的分解步骤,有最基本的十三势,其招式是蔓延不断的,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传统的文化中影响下,影响比较大的太极拳流派包括:陈氏、吴氏、杨氏太极拳等,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风格各异,但都是一脉相承于太极拳法。再例如电影当中常提到的形意拳,它有着基本的姿势和拳法,这样的拳法是通过吸收、模仿、内化不同动物的形象,按照动物的形象进行模拟一招一式,动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严谨,但也在实战当中比较好用,因为动物形体所做出的招式,都是预备着进行战斗的实用方法。在此之外还有南拳和北腿,南方大多数拳法以柔克刚,看起来不具备杀伤力,但是每一次出拳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其基本的特点就是手法多变,步伐稳健的,通过吐气帮助发力,平日里还需要多加练习手部和胳膊的力量,达到柔和中拳拳直击要害。而反观北部,则是多采用腿部作为自己的攻击发力点,比较著名的就是少林金刚腿,在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当中可以窥探一二,腿部的发力主要来源于平日里的长久马步和用拳来支撑的力量,斗争时候,双拳作为核心区域是首先聚集力量,将力量紧绷之后则需要腿部肌肉变硬,能够快速将拳头力量融入腿部,以此达到稳、准、狠的效果。最后释放出巨大力量,破坏力极强。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之间的武术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个区域的拳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在大类别当中,拳法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拳法,每一种拳法能流传至今,都是千百年来不断传承的产物。
武术拳种的历史来源于明代,在明代的基础上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发展和传承。武术拳种的发展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素养。秦汉时期是中国武术的高峰时期,尤其是到宋代之前,武术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并且在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不一样的流派,在当时,更多的习武方式是通过不用武器即徒手或者用兵器来进行格斗,更多人愿意把这样的形式叫作“武艺”,武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方式,侧重于表演,汉唐时期的“卖艺”如出一辙,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杂耍团体。后来到了宋代时期,中国的武术体系就已经变得丰富多彩,其基本的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套路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尤其当时还在民间出现了社团的形式,这对于武术拳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武术拳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习武之人在常见的历史小说《水浒传》当中,都有着对于武术力量的着重描写,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都没有使用武器,这也是从艺术表演体系到实战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武术的基本产物就是拳种,它是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明代时期,武术拳种已经开始形成,拳种也有自己的载体,当时还是以刀、剑、棍等进行分类,拳种可比作不同的武器,衍生出与武器融合的招式;到了明代时期,中国武术已经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和体系,这个时期是武术概念形成的初期阶段,其重要的意义就是形成中国武术体系,每一个武术类别都有着自己的划分,但针对拳种来说,虽然也有着简单的划分,但在当时也只是一个雏形。元代的统治者要求“禁武”,高压环境下,尚武的精神进一步的被打压,于是广大的武者只能够将刀、剑、棍作为拳种,练习武器和拳法的融合之术,但当时同时禁止在私下进行传承,某些不知名或者难以学习的拳法在这个历史时期就流失了许多,即使有人传承,但也有很多的残缺,由于不能光明正大的教授武术,所以很多技巧和招式都是东拼西凑,虽然有创新的意义,但有的时候却把根都刨除的一干二净,到最后民间的武术学习者也只能够在表面上理解武术技术,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就此中断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后来到了明代时期,各个门派和各家习武堂的出现,民间开始盛行这种江湖儿女的社会氛围,抗击倭寇,打击外部势力,武术把一种文化共识凝聚了起来,民间开始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流派。当时就出现了很多拳法,很多著名的军事家,比如戚继光,他们将练兵打仗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练兵实纪》,成立了戚家军。而在书籍中,小说逐渐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脍炙人口的《水浒传》就出现了很多的拳法,例如猴拳、长拳等,还有“鹰爪王”等形容词;除了动物形态的各种拳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拳法;基本上拳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期,一个好的时代氛围,激发出民众的习武热情,拳法由于本身带有独特的魅力能够简单的说明了其基本的优势和特点,引起一众的热爱。但是针对拳法的了解和说明,还是停留在实战的方面,更在着重描写技击方面,没有深入到文化根部,正是这样的原因,百家争鸣变成了小部分的争鸣,于是就导致不同的拳种与流派形成和流传。到了后来的清朝时期,外部民族的入侵,对于汉族人民的严格禁止,武术又开始“禁武”,统治者开始提倡“禁武”,武术又开始回到元朝的时期,只能够私下进行教授,也不敢随意的传播。有一部分拳种开始流失,有一部分拳种充分融合和创新,到最后很多的拳种都是根据一些技术不断的发展起来的,有的侧重点在近距离、有的侧重点在远距离等,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还有一些武者在掌握一门侧重点之后就开始开宗门、招收徒弟、成为宗师,让这一门拳法能够长期的被流传和传承,当时较为流行的就是各地区之间成立反清复明的组织,像白莲教、红花会等都是来自于江湖的豪杰义士,高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利用着学会的一招半式,打名堂。另外还有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更加让人感慨,那就是洪秀全带领的义和团运动,在清朝末期形成了一股学习武术的浪潮,但武术拳法流派更加混到一起,对于拳法的传承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伴随着拳法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技击的拳种的侧重点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的体系和文化,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中国拳法和西方的拳法出现了一些的区别,中国的拳法在于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之后在磨合中进行了多样的武术拳种体系,侧重对于人文素养和实战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功法内化于心,做到无招胜有招;而西方的拳法在于不断的优化之后进行完善,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最直接的拳法和文化,宣扬破坏和暴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拳法,还有不一样的侧重点,说明了国家文化的不同。但中国传统拳法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兴起、打压、再兴起、再打压的艰难路途,自身也快速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沉淀,带有文化教育意义。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被提起,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从学习跆拳道转换到学习中华传统武术,学习太极。国家也逐步开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昌盛。武术拳法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各地区人士也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开始在网络上展现武术的传承。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的基本了解和关注,认识到了中国武术流派的兴起和慢慢没落的主要原因。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调查和统计,中国各地现有129类拳种,而不同拳种所分流的各种招式巨大则无法估量,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武术更多的被归纳在体育的文化分类中。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提高,走出去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引进来的国外武术文化也越来越多,中华传统武术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千百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本土文化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让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可惜的是,中国一些传统的体育形式也逐渐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很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都被同化,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传统武术、拳法、搏击、跆拳道等。乃至于人们对于武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剧中,简单的飞檐走壁,其实初开这些中国传统武术也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点,需要去不断开拓创新。例如《黄飞鸿》《龙门飞甲》《叶问》等电影中,虽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没有将其与现实生活形成联系的纽带。好似武术和中国现实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关系,导致很多文化都没落或者被同化。面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中国武术的保护政策,重点来保护传统武术拳种,使其能够长期的流传下去。
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之一,而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中国武术的传承。为此我国特意建立了保护的机制希望能够保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了传承发展体系。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套路形式的存在,只是将大量文化中一小部分进行传承;对于武术拳种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清楚等;不能够了解其最重要的价值。在当代的传承中,应当将拳种带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将其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武术拳种传承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体系化传承,在对于武术拳种传承不仅要重视建设的价值现状,也要重视传承中国武术拳种的文化和过程,不能够将侧重点遗忘。不能着重现代武术的发展,而忘“根”,需要了解中国武术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的原因,不能够忽视中国武术的中心内容。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够只注重表面的形式主义,还需要了解中国武术拳法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实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如果要实现中国武术拳法的体系化的文化传承,需要找到其重点,就是将技击作为核心的内容,明确了解到传统的武术拳种到底是怎么样的技术体系?在搞清楚其内涵和基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实际调查,深入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武术的内容,在清楚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传承。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武术技击来教育学生,将其带入学校中,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例如太极拳,就是很多大学的体育项目活动之一,一般太极都是利用单人打拳法的方式来强身健体,还有太极拳多为中老年的健身项目之一。据统计表明,现代的社会主义变革导致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沉重的打击。目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发展传承的主要问题就是后继无人、拳种逐渐在消失等。提倡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和机构来对中国拳种进行保护,包括拳种,继承人等,以政府为机构设立保护机制,投入资金和基本的设施建设,以此来解决继承人的资金问题;建立奖励机制,授予传承人的荣誉称号;利用高校建立教育机制和理论体系。
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不能片段性的传播和继承,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特点、时代背景等,提倡应当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和机构来对中国拳种进行保护,包括拳种、继承人等,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加深对于中国武术拳法在当时形成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的理解和知识点巩固,对于今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武术拳种的形成历史以及传承的过程和文化,中国的历史悠久,最开始进行拳种是在明朝时期,此后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体系。很多人对于武术的传承都是片段性的。我们应当提出更加有意义的传承方式,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对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的研究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任务,还有待后继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了解中国武术拳法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