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江南大学体育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质健康已然成为了各省、各地区、各学校每年必须进行的学生体质监测。由于地域性的问题,每个省份、地区都有各自的优势,学者们从每年大学生的体质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多层次的去了解,逐步改善了体质薄弱问题。例如:学校体育重视过程评价,丰富课外活动安排,不断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完善体质监测体系等对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这些针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都是从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较表面的政策等提出策略,没有以学生的角度提出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视力和体质指数(BMI)较差,并有恶化趋势。大学时期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自觉锻炼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的习惯和健康状况对成年、中年甚至老年的健康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健康管理角度出发,从体育活动、运动心理健康和膳食营养三个方面出发,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健康管理的方法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建立健康管理体系是完善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建立和管理学生健康状况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是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树立健康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得到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健康管理,是因为它能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这项工作是医疗、保险和IT 行业共同发展的服务业。根据个人或群体健康评估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康指导和建议,包括饮食、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实施十多年来,美国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大大减少了。受益者生活方式科学规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目前,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更多的是发挥着执行作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目前,最重要的功能是体质测试报告和体质测试数据,尚未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2]。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在上学阶段可以使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闲暇时间比较充足,可支配的时间增多,自由性较强,他们便经常打游戏、看视频到深夜,生活没有规律,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极强,身体不像老年人和儿童那样容易生病,缺少锻炼意识,不重视身体健康问题,觉得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熬夜不会对自己身体带来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冬季为了追求美丽而穿一些露脚踝的衣服,他们意识不到疾病的发生是积少成多,美丽的代价是未来关节炎的出现[3]。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我健康的认识不足,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
大学生体质的基础就是锻炼器械配置健全、锻炼场地面积够大,因此,学校加大对体育建设的投入,增加锻炼场地面积和器械数量,给学生增强体质提供保障,更好地完成大学体质教育目标,更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体质,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国家虽然也不断加大在高校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很多高校体育锻炼设施简陋,锻炼场地缺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欲望也受到打击。
运动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间接的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受到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的激励,才能始终对活动充满热情,克服一切困难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4]。大学生的运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从而影响其体质健康。有些心理状态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例如:因体育项目存在的危险性及复杂性,害怕运动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害怕心理。因运动成绩差,或与他人成绩差异大担心受嘲笑的自卑心理。因自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愿参加体育运动的懒惰心理等。运动心理健康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营养膳食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外卖的普及,学生便在宿舍订饭,这使得他们足不出户,让他们更加没有锻炼的欲望,前一天熬夜会使学生第二天起来较晚,学生便不会吃早餐,对学生的脾胃不好,容易引起胆囊疾病,各种饮食恶习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样也会对体育活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5]。另外还有偏食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挑食行为。挑食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食物摄入的不平衡容易造成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影响体内营养的平衡,导致个体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更易患病,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针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进行体育活动干预、运动心理干预和营养膳食干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依据健康管理的一般流程,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其次根据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大学生个人体质健康管理档案,并制定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综合干预措施,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档案建立过程中,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健康小组,负责具体资料的搜集和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最后将制定好的措施和策略应用于实践中。
在体育活动干预上,一方面学校加大宣传,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设立长远的锻炼目标,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否只能由他们自己决定,只有培养出他们的体质健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质下降问题,学校通过对健康健身、减肥塑身等的宣传,开展医学讲座,适当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学校也可以组建体育社团,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喜欢的运动,能够在平时和一些小伙伴一起进行锻炼,这就使得锻炼不只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在平常也可以开展锻炼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动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社会资金的利用。高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是高校思考的重点。针对当前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本文认为高校的体育经费支出应以体育器材购买和场地优化为主。在体育活动上的经费支出可以考虑通过联合办队、资源共享、企业赞助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
在运动心理干预上,首先高校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目标的确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短期体育锻炼目标,确保每次训练都符合自己的有效期,可以增强意志力,增强信心和动力,提高安全性。增强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引导学生适当参加低难度、损伤指数低的体育运动,逐步找到运动乐趣的同时培养运动兴趣[6]。其次重视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设计体育教学能力,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最后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分组。男生和女生的身体特点不同,所适应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因此在体育锻炼分组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是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组。另外,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基础不同,在同一体育项目上的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教师在分组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性,重视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提升。同时老师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增强战胜困难的强大毅力。从而提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
在营养膳食干预上,一方面学生要有正确的饮食观念,重视一日三餐,按时吃饭,保持身体功能最佳化。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和行为,加大对这些不健康行为危害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日常饮食的重视;。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克服挑食的习惯。帮助学生进行饮食调整,把握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量,不挑食,重视饮食营养均衡。根据锻炼目标调整饮食和心态,把握睡眠时间,把握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量,根据学生身体反馈以及每阶段训练感受及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只有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合力,才能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国应该加强对体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增强大学生体制的管理方案,努力培养大学生锻炼意识,让大学生的体质得到良好改善,为我国日后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