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研究

2021-01-08 04:39陈柏瑾刘秀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立德

■陈柏瑾,刘秀伦

(1.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2160;2.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把育人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各个方面,灌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1]。育人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好育人工作,就是为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3]。自此,“课程思政”在各高校逐渐孕育成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更应突出教师队伍的主体地位,明确课程思政队伍的主体责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课程思政队伍,满足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

一、百年大计: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价值考量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4]。高校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之一,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建起骁勇善战的课程思政队伍,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5]。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施先锋,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在国家战略层面,党和国家各项文件及政策深化了教师的崇高地位,对教师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有机融合的过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因此,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

(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师能的重要路径

课程思政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教师风气和高超的育人能力。首先,落实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感悟鲜活生动的案例,使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寓思政于课程。其次,落实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一身正气”,不断审视和改正自身,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心目中模仿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最后,落实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提高育人能力,以高超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技能提升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有的师德师风师能是一体的,三者共同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一些高校重师能轻师德师风,违背了教育目的和规律。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使教育者回归立德树人的天职。

(三)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强起来,必然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6]。这是对立德树人中“树人”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这就给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要求,指明了政治方向,给社会评判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原则。“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课程思政是满足要求、契合方向的路径之一。建设骁勇善战的课程思政队伍,于高校而言,是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由之路;于教师而言,是铸起学生社会主义政治魂,真真切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于学生而言,这是铺筑坚定政治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

(四)是促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现实保障

“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8]。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间,无数青年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争取和捍卫民族的独立,用青春谱写民族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强起来,新时代青年亦会坚持过去一百年间青年为民族而奉献的精神。而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青年,首先要奠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基础。教师的理想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养成,教师的道德情操影响着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教师的扎实知识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养成,教师的仁爱之心影响着学生宽广胸怀的养成。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高校承担的育人使命比过去100年间更为光荣,但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面临的斗争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建设课程思政队伍,提升教师政治站位,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才能保障国家人才安全。

二、各从其志: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问题所在

“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5]。在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青年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之间具有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实现青年的成长成才,与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密不可分。青年只有将国家发展价值诉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价值指向,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才得以实现,青年自身的理想才具备真正的价值。但是,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思政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第一,一些教师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天职,将“教书”与“育人”剥离开来,将知识的讲授视作教学的中心工作,而轻视了对学生的“育”。第二,一些教师忽视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9]这一青年与国家的基本关系,不仅不以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教育青年,还在课堂中宣扬错误思想,与国家发展价值目标背道而驰,对学生成长成才并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形成负面作用。第三,一些教师忽视了课程思政中“德育”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不重视与其他课程形成德育合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不足,只重视知识传授,“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发挥育人的能动作用,强化德育教育,培养青年“以德为先”,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通识课、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尚待进一步更新

课程思政具有旺盛生命力。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与意识形态工作同向同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于高校而言,是与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发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于高校教师而言,是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作战,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于大学生而言,是接受党的领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在理念上牢牢坚持,更要求掌握课程思政与上述四方面关系的相关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融入到专业课课堂。但是,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政策、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第一,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思政嗤之以鼻,不了解“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不知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不清楚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十项基本任务及其主要内容,亦不清楚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第二,一些教师对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等认识不到位。由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耕耘,缺少对课程思政的了解,造成了对课程思政理论学习和认识的不足。第三,一些教师在实践上出现“跟不上”课程思政步伐的现象。教育部推广课程思政至今不过三年,各高校及教师还在探索符合校情学情课情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尽管在全国课程思政实践上已经发现一批优秀案例,但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还需要一定时间。总而言之,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三)教师协同育人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各部门基本形成了育人合力,但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育人合力作用不明显,育人效果还有待提升。高校教师作为育人的践行者,在体制机制完备的情况下,应当从教师自身探寻育人合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以高学历人才为主,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精耕细作,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科研要求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每个人都不相同的学科背景。这就使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层面产生了差异,使各课程形成不同的知识目标,缺少协同育人合力,导致了不同课程的结构分化。教育合力在不同的教学结构中形成了多种向度,形成合力作用不明显、协同育人效果不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落实了课程思政的高校,统一行动共同发力实行课程思政,但还存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之间协同能力不强的问题,未能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实现目标的发力点,未能使思政课教师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优势,也没有弥补好其他教师在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上的欠缺,因此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此外,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形成政策文件,没有相关资金支持,教师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先天不足,使课程思政达不到理想的实施状态。

(四)课程思政未能很好列入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落实课程思政,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载体之一,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反之,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又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与高校对其进行效果测评应为一体,教师及学校双方均有义务和责任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将其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当前国家正在对教育评价进行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是动态发展的,教学评价也应当紧跟国家政策指向不断丰富发展。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环节,高校对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是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然而一些高校未能跟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步伐,还未形成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高校对专业课、公共课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体系未建成;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存在差异,针对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高校对教师实行课程思政的考核,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一些高校仅以课堂中呈现的课程思政元素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学材料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考核,也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实践或实训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考核。因此,课程思政的有关考核指标,还未能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体系,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志同道合:“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策略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10]。“好老师”是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应然要求,建设一支课程思政的“好老师”队伍,应当加强教育,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用制度促使教师外化于行。

(一)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思维和育才能力

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使课程思政凸显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思维和育才能力。首先,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需要教师摒弃重“教书”而轻“育人”的观念,树立育人先于教书、育人寓于教书的理念,将育人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统一起来,确保教师成为立德树人中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立德者”和授业解惑的“树人者”。育出“什么人”?用什么来“育人”?这是树立教师育人意识的首要问题,是把准育人方向的原则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这就给教育者育出“什么人”的问题提供了明确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12],换言之,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课程思政的落实也必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全体教师都应将自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才能使人才培养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其次,强化教师的育德思维,将育德思维贯穿于教师工作的始终。“育德指培育德性”[13],这就要求教师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课堂中对学生“言传”道德,在实践中“身教”道德。一是教师在课堂中突出德育目标。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教师应当将世情国情与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的时代特征和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二是教师在学生实践中强化德性训练,共同化解学业生涯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三是教师要把握“为人民服务”的德育核心、把准集体主义的德育原则,并将其融入到教师发展生涯中,使同学们感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真正将个人融入社会。最后,提升教师的育才能力,实现真正的“树人”。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明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同时要求在业务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在思想素质上“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5]。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全方位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育才能力,将自身发展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实现真正的“树人”。

(二)加强培训,构建深入人心的“课程思政”理念

加强教师培训,打造一支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满足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大思政”育人格局正在形成,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支柱,一线教师必然要走在前列,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发展。因此,要在教师心中牢固树立起“课程思政”理念,使教师真学、真信、真践行,就要加强培训,深化教师认识,使课程思政深入人心。一是加强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加强世情国情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使教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名师大家走进教师培训课堂,把理论讲清楚,把世情国情讲透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使教师深刻认识“自由化”等错误思想的危害,摒弃错误思想,并杜绝其在课堂上的传播,自觉践行课程思政。二是加强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学习,落实党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充分学习和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学习党中央、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改革和推进的系列文件,是保证课程思政正确前进方向的第一步。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轮训,提高教师的政策领悟能力,把握课程思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逐渐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教师育人实效。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成果的学习,取他人长处,补自身不足。高校要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校际间的交流作用,分门别类地对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成果学习,以研讨会、学习班、交流组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他人有益成果吸取到自己的课堂中。四是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学习,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向前发展。世情、国情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教师也应审时度势,丰富和拓展课程思政的理论旨趣和实践内涵。高校应当对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前沿理论的培训和探讨,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推动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优质课堂,真正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发展中引领学生成长。

(三)结伴而行,形成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

构建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体系,应当以思政课教师为原点,以通识课、专业课为半径,以三方教师协同育人为驱动,不断拓宽“思政”的覆盖面积,画好课程思政的“同心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思政”优势,弥补其他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缺乏。首先,思政课教师参与党支部活动,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通识课、专业课中党员教师应以教研室(系部)为单位成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各党支部应以“把支部建在连上”为原则,在教研室(系部)中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教师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党支部活动要积极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师也应站在思政的角度,客观指出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其次,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结对子。思政课教师对接各课程教研室,与其他教研室一道,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所需教学材料。一是院系牵头,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携手前行,以教材为本,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案。院系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一同研讨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二是教师合作,思政课教师走进通识课、专业课课堂,一同发现课堂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实践内涵。

(四)制度约束,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评范畴

教师是学校建设、学生发展的核心资源,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关乎教师成长、关系学生成才、更关系到高校乃至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考评制度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当前建设一套符合“立德树人”标准的教师考评制度,是更好地完成国家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因此,将“课程思政”科学地、有机地纳入考评范畴,将成为未来考核高校教师的重要路径之一。高等院校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更新考核政策。首先,要打破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边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现教师一体化发展。课程思政不能靠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唱独角戏,思政课教师要参与其中。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各科目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存在着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天然屏障,各学科教师之间几乎没有关于课堂的交流。高校要打破这一屏障,深入探索并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机制,杜绝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化,有效将各科目的教学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其次,树立课程思政“结对子”先进典型,并给予适当奖励,以榜样的力量推动课程思政成为每一位教师都践行的理念。高校要对课程思政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上优先推选,在校级课题立项上优先扶持。最后,要明确设置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考核指标,以制度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一是高校要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促进作用,在督导听课的相关指标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二是聘请“结对子”先进典型教师为教学督导,站在学校课程思政发展前沿对其他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