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课堂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与输入,而是基于“五育共举”的理念,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综合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深入课程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通过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培养,最终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有效策略
一、 引言
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对教育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入分析什么是教育,就必须知道教育的对象是谁,自古以来,受教育者为学生,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都需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因此,在新课改中也强调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是教育需要落实的内容,要想回答好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目标,德育对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而学生所具有的道德素养、思想观念都需要德育的渗透,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将其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做好“立德”,完善“树人”。
二、 立德树人理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关系
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径,而立德树人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立德树人理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素养。因此,立德树人对这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核心教育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提供了相应的实践途径,对于这二者来说,彼此都是缺一不可的,应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在教学实践上,教师要把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
在中学教学阶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负责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首先,需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要与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相适应。而在如今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些教师仍存在教学观念的错误和教学方法的落后,具体表现在教师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己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地讲述,要求学生记好笔记,这样的角色差异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老一套,尤其是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点时,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或者布置书面化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没有将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课程的内容,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不符合教育发展观。
(二)师生在课堂上缺乏有效互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地,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些教师虽然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其的深入研究,无法将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上,在开展德育教学时,缺乏教学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上的不足。一些教师虽然认真地制定了教学方案,在课堂上也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积极从学生理解的层面分析新的知识点和内容,但课堂上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去上课,往往忽视了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形成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反而会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抵触心理,对课程教学极为不利。有效互动既是丰富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氛围,也是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一份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更正。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教学评价是学生进行反思自省、完善自主学习体系、了解学习薄弱知识点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尚且不够完善,一些教师无法从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学习进步的过程等方面出发进行评价,而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仅仅依靠分数论和成绩排名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标准,这显然不符合如今的教育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立德树人需要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细化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对知识点的理解,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可以偏概全,要发挥好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进步。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于教材,培固基础的原则
教材内容是教育工作的载体,而如今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精心编排和设计的,既是基于学生的认识理解,也是体现教育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要围绕教材和教学任务来实施教学途径,通过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育人的目标,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要想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就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融入课堂学习当中,找到学生理解的切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落实立德树人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任务,就需要遵循基于教材内容、培养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理解范围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观察,构建起自身的学科体系,不断地辗转于课堂与生活实际,从中吸收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正确观念。
(二)有效引导,契合目标的原则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还要遵循引导式的原则,要契合教学的目标,完善教学任务与要求,课堂中的多数内容和活动环节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条件,教师应当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环节,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习惯对学生实施说教的模式,但多数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一教学形式。如果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不能够发生改变,那么教育也不会得到显著进步,中学生的年龄普遍不大,心理也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仅仅在生活与学习的周围,所受到的思想熏陶还没有偏向于消极层面,但信息化社会下,教师和家长不得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情况,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上,教师要引导式地进行启蒙教育,落实好教学模式,善于调控学生逆反心理,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这些既是从传统教学上的深度变革,也是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实行的技巧,而教师则需要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五、 立德树人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调查与研究来看,多数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根据教材中的“易考知识”进行着重讲解,为了节省课程实践,会省略很多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一些德育知识,但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不重要,自身也并不缺乏重点学习的需求,让德育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重新认识到课本教材的内容,充分地研读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并将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质的内容放大到课堂中,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时政知识和重点内容后,能够获得道德意识上的提高。其次,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往往需要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往往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不能够及时地更新,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德育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话题以及社会背景等将知识点与案例紧密结合,既让学生感受到新鲜的事例分析,也能让学生有参与感和发言权。同时,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从课程、从教材中走入社会生活,充分理解德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养老院看望老人,走访社区捡拾垃圾等,同时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让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构建科学德育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和具体表现
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多数评价标准来自教师的主观认识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形式和標准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由于立德树人对中学生来说,更多是体现在思想层面,需要在构建评价体系中融入德育评价标准。一个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往往需要在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突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要区别于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论。同时,评价者也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教师,还应当适当地渗透家庭教育和学生的自主评价,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学生在实行自评环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价他人在学习与生活上的道德行为,正确客观地分析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并给予鼓励性的建议。学生能够在自评中反省,在互评中分享,有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自驱力,对立德树人的贯彻更加全面和具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把控好教学评价的过程,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应付性评价内容,并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有效性不能够仅仅体现在考试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和表现,落实教育的实质。
(三)关爱爱护学生,落实以德育人的目标
初中是学生心理状态最为敏感的阶段,他们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较为冲动的行为,其身体与心理也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和沟通,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手段,防止学生走向歧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教师岗位的崇高,将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准则,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规范。例如对一些调皮且胆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正反案例去引导,选择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为其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微小距离,让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成长;而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教师应当和他们积极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走出困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抚平学生内心的创伤,实现学生健康、乐观地成长。
六、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当前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素质化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观念,德育也成为教育工作的首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9.
[2]赵雪莲.“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20.
[3]王春梅.“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0,9(23):75-76.
[4]吴娇娇.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曹登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潭县扁都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