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着重于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评价,即教师在没上课之前就能够预想到课堂教学或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基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关键词:学习评价;教学;监控能力
一、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一)概念阐述
学习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按一定计划采取特定的方式收集和获取学生数学学习的信息,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做出结论的过程。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习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问题概述
原来我们认为:学生有怎样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站在这个角度上讲的教学关键问题是去解决教师教的问题。但我们研究的不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是要反向思考:一个普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认识到教学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地,如何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所以我们要把它的视角转换过来,不仅是研究教师怎么教,更多的是要关注到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落地,教师该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地。在这个角度上,研究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本身不能把它截然地分开,所以既要有内容的教学,也要有基于内容教学之上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就能专业发展,所以提升教学监控能力,实施基于学习评价的教学,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学习评价的概念
所谓学习评价,就是对学习效果、学业水平做出评定。一提到学习评价,最自然的联想,就是考试或者说测验、测试。其实考试(测验、测试)只是一种特殊的、高效的评价方式,并不是学习评价的全部。
学习评价的领域非常广泛,基于评价目的分类,学习评价可分为达标性评价、选拔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基于学习过程分类,学习评价可以分为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评价。也就是教师在没上课之前就能够预想到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
(二)学习评价的功能
基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评价,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 目标导向,清晰教学监控意识
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事先计划和安排,主要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之前,分析教学情境、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根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制订合理的教学步骤,构想和设计出解决各种教学重点、难点的可能方法,并预估这样的教学能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
2. 方式跟进,呈现合理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3. 评价优先,匹配学习评价目标
什么叫作评价优先?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不是在教学之后来思考的。而是在教学之前,已经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关键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有了一个价值判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比照,评价学生哪些方面做得好,当学生的核心素养匹配前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达到了既定目标。这个指标一定是一个量化的信息化的过程,所以教師的教学监控能力是很重要的。
三、 基于教学活动本身评价的方式
数学课堂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是否能落地,主要在课堂中表现出来。
(一)对学生动态学情的把握,及时调整评价
前面讲到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教学过程是预设的,甚至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预设成分,但是在预设的过程当中,具体上课的时候,面对的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可能会做局部的调整,甚至会对学习的环节进行调整。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预设的教学内容是:(1)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先算出小宁的邮票数;(2)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先算小春的邮票数。在教学中却发现有这样一个错误资源,而且有好几个学生这么做,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72÷2=36(枚),小春36+12=48(枚),小宁36-12=24(枚)。立刻调整教学:用于教学检验需满足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突破了教师强行检验两个条件的“强行”要求,学生充分体会检验的重要性。
当课堂学生的学情发生了动态生成,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基于学生动态学情,提升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二)基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实施深度教学
每当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基于学生当下的这种思维的状态,往下走,开展深度教学。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乘法分配律》教学:学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后,是得出结论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举例子,还需要用结合数学的原理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理解乘法分配律:4×6+5×6=(4+5)×6,那可以怎么来说明呢?4×6表示6个4相加:4+4+4+4+4+4,5×6表示6个5相加:5+5+5+5+5+5,然后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4×6+5×6=4+4+4+4+4+4+5+5+5+5+5+5,那就能配出6个(4+5),根据乘法的意义有6个(4+5),那就是(4+5)×6。
教师打破学生当下的思维,用生活实际来说明,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这个方式来进行推理。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这个过程,说明他对这个内容的理解程度更高了,他的推理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提升,这就是基于学生现有的思维状态实施的深度学习,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监控能力。
(三)基于精准数据,实施靶向教学
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自测、作业这样客观的评价通过在线评价可以自动生成评价结果,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时,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如图)就用于平台给出选择题,后台数据显示此题的正确率特别低,而且根据选择的选项立刻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状态,这就是教学监控,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精准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师的经验,知道哪些题目特别难,教师如果不讲解,学生就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要做的,不是暴露学生的错误,而是要基于学生学情的精准教学,根据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指导,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基于学生现有的需求进行精准指导以后再让学生进行学习。
四、 基于“学习评价”,促进教师监控能力案例
构建基于学生视角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应以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出发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客观评价,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为例。
(一)教学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属于“数与代数”的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两个难点:第一,在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遇到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分数时,学生往往很难确定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第二,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表示数量关系的分数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会把以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一般。
上述问题,源于教师未能基于学生视角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其核心是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关注教师是否做到以学定教,通过以学定教,诊断和改进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改进
为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评价和自我调节,对“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做以下改进。
第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说出每个分数的含义,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学生会表达: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表示14,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积累感性材料。这个内容是旧知,教师对学生的表达难点应该了解,把6个圆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13。
第二,动手探究,丰富材料,引出单位“1”的概念。把一根吸管、一个长方形、1分米、一些棋子等材料,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剪一剪、写一写,分别表示对应的分数,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了解學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可以进行指导与追问,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便于及时分析和评价教学活动。
第三,寻找分数具体含义中的共同特征,概括分数的意义。在初步感知、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后,积累了经验,并将选择的材料进行比较,都可以用“1”来表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归纳和概括,为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控作基础。
第四,揭示分数单位。我们学过的整数有计数单位,例如,6,它的计数单位是一,又如小数0.6,它的计数单位是0.1,有6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从而推导分数也有分数单位,34的分数单位是14,它有3个14。
第五,练习中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课后对应的练习继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评价,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监控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2]郝志军.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5(2):110-116.
[3]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100-102.
[4]陈佑清,陶涛.“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1):45-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陈玉,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