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主体,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开展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不是所有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所在的社会,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构建三方一体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拓宽教育途径,逐渐将家庭、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注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育人机制;实践活动
一、 引言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中无可替代的一个受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期,不但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懂得真善美,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自己的特长,之后构建智慧、快乐、健康的人生。通过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模式,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三者在相互促进与渗透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在家庭中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社会上是具有良好品德与综合素质的好公民。
二、 将学校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做到以人为本
(一)提升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育人园地,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中最为纯洁的一方圣地。在学校里,学生可以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丰富自己的学习认知,同时,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一些,通过系统性、组织性、有计划性的开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要将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配合家庭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可以与家庭商议建立教育辅导站,教师与学生家长通过对教育经验的共同研究,将科学教育的知识进行普及,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学校的教师除了通过会面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还可以借助网络,使用微信、QQ等现代交流工具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更加详细地了解自己所教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通过有效措施的采取,为教育计划的共同制订不断努力。在学校的指导下,确保家庭教育也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要与社会其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做到校内外共同联系,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不良的社会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并将学生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但是,学生作为具备主体意识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关心、理解,对学生的管理要以科学的疏导为主,同时,还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教师队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思想政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奠定基础。比如,学校可以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引导学生要尊重规范与准则中的内容。
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通过设置学校德育栏或者在班级中专门设置德育的黑板报,为小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氛围,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并将其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的少先队作为学校的先锋组织,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将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逐渐拓宽。比如,举办“守诚信,筑文明”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接受诚信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将儒家思想渗透进去,使学生接受文明礼仪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陋习。做到诚实与文明普法有机整合,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者竞赛的方式来举办,学生在参与主题班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促使自身的行为变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主要是班级的形式,因此,要注重班级建设的强化,并将其当作创新教务的重点,要促使班级能够在创新的气息影响下,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实效的增强。
三、 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家校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开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刚出生就接受的教育,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出生以后接触的最初教育,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不言而喻。当孩子上小学之后,家庭教育又会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随着我们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这个社会瞬息万变,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倘若孩子的教育缺乏良好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在心理困惑与苦恼的状态下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加上很多家长具有望子成龍的心态,如果没有正确的子女培养观念,只是关注和重视子女学习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的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家长当自己孩子做错事,采取粗暴的训斥方式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很辛苦,孩子应该理解自己,不愿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子女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与自己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甚少,对孩子的思想情况了解不够多,只是希望学校去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二)学校方面要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鉴于以上所有情况,为了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教育合力,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采取合理的措施,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第一,通过创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监督卡,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不断地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状况,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学校的教育要求通报给学生家长。第二,创建成立家长委员会,将有关子女教育的相关知识向学生家长推广,让家长学习如何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第三,可以结合学校的校园网,创建相关的家庭教育栏目,将教育子女以及普及的知识通过宣传让家长学习。
(三)家庭方面要主动协调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家长应该主动联系自己孩子学校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尊重,通过给教师反映自己孩子的情况,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应该与学校教育做好主动协调工作,确保两者教育的一致性。而班主任需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定期做好家访工作,家长对自己子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不断地了解掌握更多的情况。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结合起来,根据共同的教育目标,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家庭与学校协和助力的作用下,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学生家长,要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共同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四、 与社会教育共发展,努力开辟德育实践基地
(一)要对社会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以正能力教育为主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力的增强。然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不够重视社会教育,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尚且比较小,与社会的关系不大。实际上,社会教育发挥隐性效果比较明显,起到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具有长期的效应。与此同时,很多社区举办的社会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比如,很多社区会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打扫街道,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具备多大的意义,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让学生参与社会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要根据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以及事物,对祖国以及家乡的社会常识获得初步了解,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的正确观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的启蒙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让其更加爱国、爱党、爱人民;通过社会教育,小学生能够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不断获取智慧,而结合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逐渐载向科学的海洋彼岸。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合,通过社会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但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情感,同时还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摇篮,让小学生能够从小在涉足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初步能力。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的培养与宣传
在时代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過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到社会潮流的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的同时,可以通过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工作的开展铺路。比如,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街道、社区或者工厂的活动,参加文明市民教育活动,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了解,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校的少先队志愿者,去社区负责护栏的擦洗或者街道的打扫,到社区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或者了解贫困山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并懂得应该珍惜自己当下幸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让小学生了解到,自己出的一小份力,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的积极影响,通过社会劳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优良品质。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不断地开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比如组织学生到省农业产业化先进村庄开展学农活动;或者到附近的工农兵军团学习其团队精神以及科学精神;或者去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让学生对革命先烈除了缅怀之外,还要学习其坚强不屈的精神,学习他们丰功伟绩,勇攀高峰的毅力,将来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与此同时,通过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的不断拓展,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信念,让学生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要让小学生在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从小具备社会责任感,并通过成长体验,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具备更高的自律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更加高效地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为祖国贡献力量,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做到以人为本。学校要与家长勤于沟通,家庭教育也要配合学校教育,正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及时的信息反馈。要力促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三方协同教育的有力实施。
参考文献:
[1]彭文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教育机制的探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0(10):16.
[2]韩伟东.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德育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9(15):148.
[3]马琳,肖静.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问题的研究[J].未来英才,2019(20):125.
[4]勾振宇.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策略论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7):33-34.
作者简介:
杜波,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