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红
摘 要: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领域内实现了广泛地应用,也是我国各个行业必须遵守的价值理念和实施规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最适合的学科,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素质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融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3-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17
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初中生对事物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泛,心理也越发成熟。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孤僻、叛逆,且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与判断还需提升,这也是造成他们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重要原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客观与正面上的引导,引导他们客观与正确地审视外界不良因素,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为品格正直、道德优秀、心理良好的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目标。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了对公民行为的要求与行为的约束,并确定了提高公民自身价值的方向。国民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其转化为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行为习惯。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时,从内容上可以根据所处阶层的不同分为国家层次上的价值观,社会层次上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层次上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层次的价值观都需要利用核心价值观做引导,这既是行动导向,也是精神食粮,是促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结构可以坚持学生与自我发展、学生与社会发展、学生与生活发展三条主线,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具体体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必须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明确道德与法治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愉快生活,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敢动手,有创意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专业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相关内容及素材进行挖掘和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构建法治观念。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在学科学习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道德建设。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为枯燥,教师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式简单,很难对学生起到教学引导的作用,进而导致课程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定问题。
(一)学校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关注度不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科目,内容都是围绕学生道德培养与法治建设的,但是在升学考试当中的应用却很少,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舍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语数外等重点学科的教学效果,部分学校缩减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时,每周只安排一节课,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有效地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更为肤浅,无法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教师教学素质差异性的影响
初中学生全面性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相关内容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忽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致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多为兼职,专业素养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掌握与理解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这都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逆反心理的出现,导致融入的效果不佳
初中生多在12—16岁,正处于青春懵懂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不健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容易陷入误区,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全面,特别是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内涵深刻、内容广泛的知识点时,效果更差。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点多而繁杂,学生理解与记忆比较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这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很难见成效,还需要利用其他途径加以拓展。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当中,法治知识占比很高,这主要与初中生所处年龄段和认知特征有直接关系,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与法治相关的内容,增强与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其敢于用法律维权,将法律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法律条文多,知识点深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一时间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授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将这些枯燥的知识点具象化,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愿意配合自己完成学习。
例如,在学习《做守法公民》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法律相关的主题内容,组织实施守法活动,凸显法律的权威性,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利用法律武器丰富教学活动。比如,可以指定每日晨读活动,使学生重温法律相关的场景、视频等;也可以组织开展“守法小公民”的活动,制作法律宣传语,开展法律故事会,通过多样化的普法宣传活动,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突出国家公民意识。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法律的重要性,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实施社会实践。
再如,在学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可以创新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首先,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游戏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制订游戏规則,教师担任裁判,学生对裁判进行评价,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游戏的公平性。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探讨我们身边的法律,并说一说法律规则等。在讨论之后裁判总结,引导学生将游戏规则与生活规则结合到一起,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模拟游戏和小组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寻求生活当中的规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在生活中引入学校规则和社会规则。
(二)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学习效率和质量也存在差异。对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同,教师要多加关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落实,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与转变,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入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利于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组织他们动脑、动手,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辩论赛,让学生以“社会奉献”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客观分析与解决问题。辩论赛与课堂学习不同,学生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较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多向其他人学习,也可以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知道如何取长补短,如何理性地对待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合主题班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感受
道德与法治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教材知识外,还要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并得到成长。如以“在集体中成长”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地认知集体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教师在班会中引导学生探讨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在集体中学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和谐、互助、文明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还在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强化学生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要求,创新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构建高效的教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秦军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才智,2020(16).
[2]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新智慧,2020(13).
[3]王丽.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新课程,2020(19).
[4]毛文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探讨[J].才智,2020(16).
[5]顾碧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研究[J].新智慧,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