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规范秩序的生成探赜

2021-01-07 08:20张成林周润伍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场域规范班级

张成林,周润伍

(1.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班级是学生习惯养成和身心发展的重要场域,而班级规范是维持学生有序进行班级活动的有力保障。“规”之意为尺规,乃画圆之器具,《说文解字》解释为:“规,有法度也。”所谓“范”则指用来浇注铸件的铸型。二者都是对某物进行约束的材料和器物,合用在一起称之为规范,引申为对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力量。在西方社会哲学语境中,对于社会规范的解释主要以康德和黑格尔为典型代表,即按照概念去思维或者行动[1]。班级规范指的是在学校班级场域中用来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班级规范秩序是以使班级的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为目的,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学生能够在班级规范的引导下,更正不良行为,发展规范意识。在学生理性发展观的指导下,班级规范的制定尤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不能以教师为绝对权威,不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存在个人喜好与偏见。由此可见,班级规范从制定到实施都充满着“科学性”意味,体现了不同学科的科学理念,只有行之有效的班级规范才能够被学生认可,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渐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规范意识。

一、生成论审视下的班级规范

生成论在哲学上追问的对象是非现成的,从逻辑意涵上来讲具有未完成性,即追问“如何?怎么?”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叫作生成论的思维方式[2]。换言之,如果用生成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来审视事物,那么我们眼中的事物应该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其终点具有不可预知性,本质上也难以厘定。生成论主要是通过生成论教学哲学来影响教育场域的诸多方面。生成论教学哲学是基于教学本身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而言的,它秉持关系性、生成性思维,探讨与追求教学生成,进而促进人的文化生成[3]。总之,生成论的关键词有很多,包括动态变化性、过程发展性、具体历史性、批判上升性、联结关系性等。它所突出的主体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人”。生成性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这里的“人”不只是具有知性、理性的片面的人,而是除了知性、理性外还具有情感性的整体的人;不只是具有同一性的抽象的人,而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具体的人;并非确定不变的、已有定论的人,而是总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人;不是过去和未来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现世中的人[4]。一言以蔽之,生成论教学哲学比较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于教学诸多方面都有所指涉。

生成论审视下的班级规范是一个班级场域的动态型塑过程,生产着一系列可规范运行的阐释符号,动态规训着班级主体的行为方式,见图1。

图1 生成论视域下的班级规范

具体来说,班级规范的生成性包含两个维度。首先,从对象上看,班级规范的主要对象是班级成员,也就是班级场域中的学生群体,在本质上是实体存在的“人”,突出体现着生成特性,因为对象是生成性客观存在,所以班级规范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生成性的本体内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班级规范具有人本主义本体倾向。其次,从实践上看,班级规范的制定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其目的之一是缓和师生之间的对抗关系,进而达致师生平等互尊的良好状态,从这一维度来看,它体现了生成性思维的联结关系。那么后续的实施、改良到二次实施……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并持续获得新的意义的过程,体现了生成论的过程发展性。班级规范是伴随着班级组织的出现而在教育者的深入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它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并非现成的、既定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运动的、变化的。横向来看,不同的区域、不同学校的班级之间,乃至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之间,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班级规范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因为主体的生成特性而产生的;纵向来看,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在不同的时期阶段,班级规范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而是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被赋予新的改变,这也体现了班级规范是在批判反思中生成的。

二、班级规范秩序的生成窘况

班级规范秩序的生成窘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管理方式低效,没有落实班级规范;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忽略班规育人目的;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生源特点导致难以管理。

(一)学校:管理方式低效

学校主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代替具体的班级规范,班级场域中的具体规范大都是由教师口头强调的一些既成性规定,随意性较高,不够深入系统。在学生群体中,学校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学生对校方的举措较为重视。所以,校方需要将班级规范的生成落到实处,明确要求各个班级应结合本班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班级规范,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下达了任务,班主任才有目标、方向和动力,学生也会比较配合。然而现实中,学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日常检查项目,但是具体负责和结果反馈基本都是由班主任包揽,学校管理方式低效甚至无效。

班主任王老师认为:“班级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统一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和校卡;男生头发不能过长,不能佩戴贵重饰品;班级卫生与图书角由劳动委员和值日组长负责;早操、眼保健操的姿势要规范,升旗的站姿要挺拔,写字的坐姿要端正,符合‘三个一’原则,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由于学校每天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常规检查,所以学生的校服着装、仪容仪表、早读、做操、升旗、眼保健操、卫生保洁以及图书角整理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不达标的会扣分,影响流动红旗和文明班级的评选,其中很大程度上忽视过程监督和动态管理。”

权威是班级管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师权威发挥得当,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则会给学生成长带来阻碍。教师权威的最大缺陷在于其容易陷入“专制主义”的泥潭[5]。现实中学生的问题主要由班主任去抓,包括事后的处理及与家长沟通协商,这样容易导致班主任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学生容易再犯。学校权利话语适当介入,协助班主任共同管理,不但能够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学生忌惮校方的威严,管理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对于班级规范的遵守程度也会逐渐提高。校方对于班级规范的相关内容,主要由德育主任来负责,而且没有过多重视,基本上还是由班主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定。良好的班级规范实际上对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升、维护班级秩序以及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可以按年级划分成立若干个专项小组,由阅历较丰、教龄较长的教师担任组长,将这一部分的工作切实展开。

(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我国许多学者都曾对班主任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过调查研究,其中骆舒洪、周卫红等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有着丰富认识的教师人数分别占其研究总人数的23.8%、11.4%、3.8%[6]。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规范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多数教师对于班级规范的理解较为浅显,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其进行革新与实践。

张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有个学生中午去同学家玩并在同学家里吃饭,却忘记告诉家长了。家长等不到孩子回家,非常焦急,以为孩子失踪了,到处寻找,也给老师发短信打电话。老师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于是家长就指责老师没有规定学生离校后立刻回家。老师也非常委屈,后来几番折腾找到了学生,老师能做的只是在班级里一再强调不要再发生这类事情……”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已经足以代替班级规范发挥作用,还有教师将学生守则当作班级规范。他们认为,只要纪律严明,有序的班级秩序就可以建立。上述文件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班级规范还应结合班级情况作出相应改变。更何况班级规范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持现存的班级秩序,良好的班级规范能够培养学生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容量,更新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班级规范的本体功能。通过分析班规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班规都是围绕着“学习”和“纪律”两个核心任务的。除了少数班规与学生课后活动、同学交往及劳动保洁有关,其他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是维护某项学习活动的纪律。学生的智育确实非常重要,但是除了智育外,学生的体育、审美、德育等也不容忽视,更何况有些乡村学校,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后进生不在少数,一味抓学习可能收效并不显著。

下面是某老师与张同学的交谈:

问:“如果有学生违反了班级规范,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答:“一般都是批评,不听话的就会叫家长。”

问:“你觉得这样做管用不管用?“

答:“我觉得叫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太好,因为有的家长太严格了,听到自己小孩在学校犯错了,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给孩子一顿责骂……”

可以看出,对违反班级规范的学生,应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教师要掌握德育的一些手段,要给学生认识自身错误的机会,以育人为目的,体现人文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此时,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就尤为重要。客观来说,有些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时间不长,甚至刚接手班级,一切从零开始。缺乏经验是班级规范制订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班主任虽然意识到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场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如预想的一样顺利。即使有经验的教师,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反思,在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

(三)学生:规则意识淡薄

下面是某老师与李同学的交谈:

问:“如果让你来帮忙制订班级规范,你愿意参与吗?”

答:“我当然愿意,而且我会叫上我的好朋友跟我一起订。“

问:“为什么要跟好朋友一起订?”

答:“如果我说的不对他可以提醒我。”

问:“你会制订什么样的班级规范呢?举个例子说说。”

答:“比如有学生经常晚交作业,我就罚他当小组长,让他也感受一下小组长收作业的辛苦,看看他会不会变得有责任心。”

可见学生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到班级规范的制订中来,教师单方面认为学生的心智和思想不够成熟,意见难以采纳,因此在班级规范制订过程中会出现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忽视师生自我价值的需要、削减班级应有价值等不良倾向[7]。这导致学生对班级规范制订的参与度不够高、规则意识淡薄等现象。班级规范的制订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体现民主性,调动积极性,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情绪,增加对教师的信赖度。

受整体发展水平与学生家庭状况影响,班级场域中存在不少后进生,甚至有的还会偷窃、打架、逃学等。有些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子女长期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加上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他们难以管训,时间久了,学生会形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许多学生过早接触网络媒体,家长为图一时安宁,将手机当作让孩子“清净的法宝”。殊不知,网络信息不经过滤就被孩子获取,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此外,还有些学生在学校场域形成一个个小团体,特别是男生群体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需要引起重视。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利用好教育手段帮助每一个学生。

三、班级规范秩序的路径优化

针对学校教育场域中班级规范秩序生成的诸多窘况,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班级规范秩序的路径生成:学校管理方式低效,要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要求制订具体的班级规范;教师要注重实践经验积累,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与学生平等对话,培养规则意识,帮助理解班级规范。

(一)学校:管理方式增效

学校的管理方式需要增效,要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要求设立班级规范这一具体任务。校方要了解班级规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协助班主任展开工作。首先,校方要对班主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会等方式,让班主任对班级规范的目的、形式与意义有一个整体性把握。然后下达任务书,让班主任协同各科任教师结合学校特色、班级状况和学生特点,参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构建班级规范的主体部分,可以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现出动态生成性,并在一段时间后评选出具有特色的优秀班规,以此促进其他班级的规范建设。其次,按年级设立若干个专项小组,由阅历较丰、教龄较长的教师担任组长,按时开展班级规范相关工作的汇报总结,各班之间自评结合互评,取长补短,反思自省,以此达到不断完善班级规范的目的。有了工作任务、实施要求、评价体系、反思总结、订立新目标等较为完善的班规循环运行体系,班主任的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二)教师:实践经验积累

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正处于学习化的社会场域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动态变化的。首先,关于班级规范的理论研究成果有许多,可以多阅读比较不同文章的内容,学习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其次,多参加相关的研讨会与讲座,多思考、多提问;再次,担任班主任时间较短的教师可以向资历较深的班主任多请教班级管理、班级规范的相关经验。总而言之,只要抱定进德修业的目标,肯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将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想要使班级规范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本真需要,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将陈旧的“师本观念”向“生本观念”转化。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才不会走向错误的道路。在制订班级规范时,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活动并非教师一人的“独角戏”,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要用“以人为本”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积极主动转变观念。制订班规时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处理事件时多思考学生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班级规范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行为往往会超乎教师的预期。制订班级规范也不是以设计一个完美的面面俱到的管理方案为目的,实施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犯错误,会有质疑。教师要把握住这些情况,将其视为教育活动中体现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如果能够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将会促成学生产生深切的教育体验。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交往同伴、智力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应更有针对性。另外,教师要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景体验的方式远比批评、警告更易于理解、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规范意识。

(三)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学生参与班级规范的积极性不高,是因为教师未将学生置于一个平等地位进行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在主观上认为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甚至认为学生的意见不重要。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班级规范要让学生遵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提出可行性方案,对于日后班级规范的施行非常有利。学生面对自己参与制订的班级规范,有助于其情感认同,并将规范内化。

学生难以教育引导并不是放弃的理由,作为教师要运用教育理论从根源寻找对策,学生终归是发展中的教育主体,只要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一定能够慢慢引导转化。学生对班级规范的遵守如果是盲从的,甚至是理解错误的,那么班级规范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级规范,是教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具体价值意义。概言之,班级规范秩序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

猜你喜欢
场域规范班级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班级“四小怪”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