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育宁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由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的“互文性”概念,经过语言学的再阐释成为语篇分析的核心概念。作为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语篇互文性关注的是语篇中不同来源(不同表达主体)的话语以及不同类型的话语(不同的语体、体裁和风格)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关联、相互指涉的关系,据此,语篇互文性可以分为具体互文性和语体互文性两类。
“语体互文性”作为语篇互文性的一种类型,是借鉴互文性理论而得到的一个语体学概念,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体的语言材料在同一个语篇中或相互交叉或高度融合难分彼此的状态。(1)语体是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可分为谈话语体、评论语体、新闻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等分支语体。
例(1) :
据报道,7日,北京朝阳一名5岁男童在小区外遭恶狗袭咬,面部受伤。家长称,孩子当时正蹲着玩蚂蚁,未招惹狗,目前希望能找到狗源。……
疯狗咬人,过错不全在狗,狗祸折射出的是如何治理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流浪动物的问题。……养狗就要对狗负责。如果只图一时之快,却始乱终弃,不仅害了狗,更会给他人留下隐患,给社会制造不安定因素。[1]
例(1)属新闻评论语篇,篇首文字用新闻报道语体的语言材料叙述新闻事件,引入评论话题;第二段文字用评论语体的语言材料对话题进行评论,阐释发话人观点。整个语篇使用了新闻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的叠加组合形式,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语体互文性”现象。(2)“语体”这一概念来自英语中的“style”,但对这一术语的译介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尚无定论的问题,可译为“文体”“体裁”“文类”和“语体”,本文引用时尊重原著的译法。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体互文性具有复杂的语言形式特征和多种语用功能,在语篇建构、话语主体之间的互动和语篇信息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语体互文性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巴赫金。巴赫金十分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多体混杂现象,并且对多种体裁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适应性也有所认识。巴赫金指出:一些较为复杂的体裁如长篇小说、戏剧、各种科学著述和大型政论体裁在自身的建构过程中会将简单体裁如日常对话、书信等吸收进来,而被吸收进来的这些体裁会根据被进入体裁的情景需要加以改变,同时被进入体裁也会得到改造和更新。[2]143
热奈特在论及体裁区分时谈到:各种体裁并非孤立彼此割裂,在创作具体作品时,不同体裁汇聚一起形成一种“混合体裁”。正是不同体裁的组合导致文学作品的多样性。[3]17
米歇尔·福柯和费尔克拉夫对语体互文性的研究凝结着对社会和政治情境的深切关注。福柯认为在一个语篇中各种话语行为相互结合并互相制约,不以某种方式对其他话语类型进行联系的语言使用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话语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相互结合,用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4]78费尔克拉夫在批判视角下展开对语体互文性的研究,认为不同的话语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语篇中不断变换的话语类型对于社会集体和共同体的身份建构至关重要。各种话语类型的资源如何被利用取决于言语交际和霸权的关系。[5]123
国内研究中,辛斌认为语篇中多种体裁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对体裁互文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各种体裁在特定历史阶段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之间的联系。[6]140李熙宗[7]101、许钟宁[8]等人对语体互文性的分类、成因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祝克懿[9]、周芸[10]以某一类语篇为切入点,对该类语篇中的语体互文性现象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互文性现象关注语篇中各类语体相互组合、相互交织、共存共生的关系,研究对象涉及语篇、语体、语用主体、语境和话语实体等多个要素。两种以上的语体被创造性地使用于同一语篇或一组语篇之中,赋予了该语篇的多样性和混杂性。而语篇通过对不同语体类型的重新排列组合,在不同语体的对话中传达出对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从本质上讲,语体互文性现象是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为载体,在特殊语境中生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现象。正是在特定语境中,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用主体的理性选择得到了统一。
语体互文性现象的生成离不开语篇和语体的支撑。一方面,语体互文性是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语篇为语体互文性提供了空间,没有语篇,这一语言现象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语体互文性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体手段的使用,因此语体又是其生成的物质手段。
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主体常常依据一个话语主题,生成一个宏观的语篇结构,再吸收某种语体的表达手段,最后实现为一个具体的语篇。因此,语体是语篇的生成资源,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必不可少。有时,某些语篇使用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属于一种语体类型,语言材料是同质与纯一的,因此语篇与语体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语体互文性是不存在的。然而现实言语交际中,语篇和语体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简单明晰,上述这种语篇和语体一一对应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言语交际的复杂性决定了语篇和语体对应关系的复杂性,语篇中经常会使用两种甚至更多语体的语言材料,这样,语体互文性就生成了。
由上分析表明,当一个语篇中出现多个语体时,各种语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一种称之为“主语体”,其余则为“互文语体”,一个语篇可以有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互文语体。语体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语境要素和语言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某些语言材料由于经常用于某类语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语体。因此,每一种语体都有自己最为匹配的语境和语篇类型。就主语体而言,它与当前语篇的语言环境最为吻合,决定整个语篇的结构形式、表现风格,对语篇功能的实现起主导作用,而互文语体则是脱离了自己的原生语境,进入陌生语境。
以新闻语篇为例,新闻报道语体是此类语篇的主语体。新闻语篇中如果还使用谈话语体、文艺语体或科技语体的话,这些语体就是互文语体。
前文所举例(1)语篇是一个评论类语篇,对其而言,评论语体是主语体,新闻报道语体是互文语体。
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修辞的含义几经变化:从指不同场合下为维护自身和群体利益进行的演说、各种修辞格的使用、优美华丽却又空洞无物的话语,到以劝说为目的的行为手段,最后到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与听众取得“同一”并诱发对方的行动,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人们对修辞的态度也是毁誉参半。柏拉图认为修辞是有缺陷的艺术,它歪曲、隐瞒真理,给邪念以诱人的东西,往往用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在语言上投机,只是给听众带来快乐和满足的雕虫小技,它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添油加醋似的烹饪术。[11]2而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12]24修辞学具有彰显真理和正义、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生活的社会功用,这从伦理上解决了修辞的合理性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劝说”是修辞学的核心内容。古希腊的其他修辞学家如西赛罗、昆体良也大都是在劝说的框架内进行修辞研究的。
在中国,对修辞的界定也多种多样,如陈望道先生的“语辞调整说”、张弓先生的“美化语言说”、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选择说”以及后来的辞格中心说、语言行为说。但总的来看,国内的修辞学研究比较关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早期的修辞学研究中,谈及修辞,往往会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将修辞等同于比喻、比拟、借代和排比等修辞格的使用,以这种语言要素的修辞技巧代替了整个修辞行为;另一种则认为修辞对语言仅有修饰、粉饰和美化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属物,修辞的语言建构作用常常被视而不见。
20世纪以来,西方修辞学研究在继承古典修辞学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滋养,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格局,并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取向。其中以艾德温·布拉克(Edwin Black)、肯尼斯·博克(Kenneth Burke)、罗伯特·司各特(Robert Scott)和莫里斯·内坦森(Maurice Natanson)为主的新修辞学派的研究最引人关注。新修辞学一反古典主义修辞学的传统,不再把修辞仅仅当作实用的方法和技艺,而是无所不在的符号系统,并且通过符号构建人们的认知世界。肯尼斯·博克(Kenneth Burke)认为:“如果最初人们是用语言来指称事物的,语言与事物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那么到了后来,人们主要生活在语言之中,人们用语言来谈论语言,用语言来解释语言,正是因为运用语言,人们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13]16同时,博克将修辞学提升到认识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哲学高度进行重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语言来认知的,知识不是绝对的外在物,而是由主体化的语言建构起来的,修辞使知识、真理变为可能。修辞并非仅仅存在于有限的修辞环境中,而是存在于普遍的人的生存环境中,这是新修辞学区别于旧修辞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它使人们相信修辞无处不在。道格拉斯·埃宁格(Douglas Ehninger)认为:“那种将修辞看作话语的上面加上调料的观念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认识:修辞不仅蕴藏于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中,而且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人不可避免地是修辞动物。”[13]16因此,人在本质上是修辞性的,人类的一切言语实践也都是修辞性的,修辞学的目的不是词句的表面加工,而是为了增进理解,研究人们相互了解、消除误解的良方,是促进人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工具。那种将修辞视为附属物的传统观点已渐渐为学界所摒弃。总的来说,当代西方学术界认为修辞是一种旨在影响他人、获得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为人类创造,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往往要根据各种语境要素作出调整。从广义的角度讲,对语言的调整和使用皆属修辞。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14]214
修辞学涉及语言的使用问题,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包括修辞者、听众(读者)、话语实体。对这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不同看法就会形成不同的修辞观,在对中西方修辞观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修辞是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话语主体基于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充分调动各种语言手段以实现语篇目的的行为。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体互文性就是由话语主体实施,具有极强的语体效果,有助于语篇交际目的实现的一种语用策略,从本质上讲它具有修辞属性,属于一种修辞行为。
例(2):
这几天的浙江,像极了冬天
每天看预报,呵下雨……
再看预报,呵还有降温……
昨日截至14时,全省近6小时面雨量7毫米,杭嘉湖、台州等地还出现了10毫米以上降水。
降水+冷空气,气温当然是郁郁寡欢。昨日浙西北地区最高气温只有11℃-13℃。
今天,随着冷空气范围越来越广,暖湿气流最后的温存可能也会被吞噬,留下的只有冷冰冰的温度。
千万别小看!这次来的可是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
打开天气预报,心都凉了!本周最低5℃!!!而雨水也只是暂时消停,暖湿气流还没有完全罢休,20-21日,它又要和冷空气缠斗一番,战果就是新一轮降水会卷土重来。持续泡在风雨湿冷中,体感温度会更低,就是彻彻底底寒冬的感觉![15]
例(2)语篇来自微信公众号“浙江在线”,是典型的政务新媒体语篇。“政务新媒体是政务主体(行政机构或公职人员)以数字、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基础,宣传方针政策、处理政治事务、进行社会管理、提供民生服务的新媒体类别,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即两微一网)以及政务移动客户端(APP)、政府发言人的新媒体直播。”[16]以政务新媒体为载体形成的语篇即为政务新媒体语篇。受互联网软硬件和网络语境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影响,政务新媒体语篇具有与传统政务语篇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模式,表现出较强的语体互文性。
例(2)语篇是相关政府机构发布的一篇天气预报,语篇中使用了多种语体的语言材料。首先语篇中有大量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句,还使用了多种修辞格,诸如拟人、排比等等文艺语体的表达手段。语篇中出现了谈话语体和文艺语体的交叉使用,构成了语体互文性。这两种语体的配合使用使得语篇一扫以往天气预报语篇平实直白的语言风格,显得生动、活泼并体现出较强的亲民色彩。语体互文性在语篇中不但圆满完成了传递信息的功能,还营造了一种平等、亲密的政民关系,对于提高语篇表达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颇有成效的语用策略,具有很强的修辞性。
“对话”的本义是一种言语组织形式,典型对话是指处于共同时空环境中的交际主体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而我们这里的“对话”一词来自巴赫金。巴赫金所说的“话语对话性”特征是具有哲学意味的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也是分析文本的一种理论框架,是对语篇具有巨大构筑力量的一种特征。“ 话语在同一语言范围内与他人表述之间(这里是话语本来就有的对话性),在同一民族语范围内与其他‘社会语言’之间,最后在同一文化、同一社会思想观念内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都有着对话性。”[17]54
任何话语所针对的表述对象,早已为他人所争论过、评议过,或者说为他人的观点所笼罩,当前话语不可避免地要同它们相互关联,或同意、或排斥,即发生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对话语的各个方面会产生影响,这是表述与言说对象之间无法跨越的中间地带。对话性的杂语环境,是语言存在的真正环境。“对话性是不同的社会语言观斗争的结果,而不是语言内部个人意向斗争的结果,或者逻辑矛盾的结果。”[17]52
对话性是语篇的生命。谈话语篇经常采用对话的形式,书面语篇的对话性乃是日常谈话语篇对话性对书面语篇的投射,反映了人类交往、交际、存在、互动的本质。因此,任何语篇都不是闭锁语境中自满自足的独白语,在语篇内外都充满了对话。
在语篇外部,不但有积极的、准备应答的接受主体,还有它所呼应的和对它进行呼应的各种语篇。每个语篇都与先前的语篇发生对话关系,又为后与其产生的语篇的对话性提供背景。
在语篇内部,对话性体现为针对同一主题的各种观点的对话,各种观点或相互支持、相互矛盾,或具有补充、解释等意义关系。这些不同观点在语篇中形成不同的视野,语篇都是在这样的多重境界中形成的,孤立、单向地看待其中一方,就会失去原本的意味。“这种针对性便给话语增添了一些全新的因素,因为这里发生了不同语境、不同观点、不同视野、不同情感色彩、不同社会‘语言’的相互作用。说话者力图使自己的话语连同制约这话语的自己的视野,能针对理解者的他人视野,并同这理解者视野的一些因素发生对话关系。说话者向听者的他人视野中深入,在他人的疆界里、在听者统觉的背景上来建立自己的话语。”[17]61
语篇对话性并非只呈现在语篇意义上,语篇意义的对话关系需要借用特定的语言资源加以形式化,因此对话性也会表现在语篇形式上。在语篇中,这种形式上的对话性就表现为“语体互文性”。语篇中的不同语体采用不同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观点和意义,为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的对话提供形式支撑,因此语体互文性具有了对话属性。
例(3):
26日,人民网一则消息引爆了整个舆论: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今年11月诞生。这对双胞胎的特殊之处在于,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后,使得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对双胞胎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如果报道内容没有偏差的话,这个事情真的是突破伦理下限了。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最后到底能否防止HIV感染,而是CRISPR-Cas9是一个还未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其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在胚胎细胞上的应用还有存疑。”另一位业内人士点评道。……
CRISPER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删除或更换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因为能够针对任何DNA序列进行定制修饰,因此该编辑技术预示着人类健康与福利改善的巨大可能性。[18]
例(3)语篇的主题是关于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的诞生,语篇中既有新闻事实的介绍,又有对该事件的评价和相关科学知识的解释,这些性质不同的话语构成意义上的对话性。反映在语言形式层面,就表现为不同语体材料的使用:第一段使用新闻报道语体对事件进行报道,第二段使用评论语体进行点评,第三段使用科技语体对事件中涉及的“CRISPER基因编辑技术”这一科学概念进行解释。语篇中三种不同语体的组合使用形成了语体互文性,针对同一主题相互评论、解释,具有了形式层面的对话关系。
语篇的对话性作为语篇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不同思想、价值观在语篇内的碰撞,即看待问题的不同视野在语篇内的汇聚。这种意义层面的对话关系投射到语篇形式层面,就表现为语体互文性的使用。不同语体因其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表述功能,正适合于表达不同的意义内容。因此,语体互文性的对话性其实是来自于语篇深层意义的对话性。
言语交际中形成的语篇可以分为若干类别,我们往往根据一定的标准认定某个语篇属于此类而非彼类。语篇的分类过程和其他事物、概念的分类过程一样,是人类借助有意义的思维和理性活动能力而进行的一个范畴化过程。
西方经典范畴理论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时采取的是一种不是此类即为他类的判断方式,“范畴当时被认为是抽象的容器,各种事物不是在这个容器之内,就是在这个容器之外”。[19]6一个范畴就是一个具有共同性界定的明显界限的集合,同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共同特性,没有哪个成员是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样本。
最早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质疑的是维特根斯坦,他以game(游戏)为例否定了经典理论中范畴内各个成员地位平等的观点。维特根斯坦的各种游戏并没有一个共同特征,因此游戏这一范畴不符合经典范畴模式。有的游戏仅仅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有竞争,有的要看运气,有的则需技巧。这些成员之间是靠“家族相似性”共处。
经典范畴理论同时认为,范畴内没有哪个成员比其余成员更具中心性,维特根斯坦以“数”范畴为例表明整数比复数、超穷数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19]17
奥斯汀对词语意义的研究和朗斯伯利对印第安人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暗含了当代认知语义学的萌芽,经典理论的不当之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罗施以其大量的研究成果向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挑战,创立了“核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即“核型理论”。这种新的范畴化理论改变了学界对人类范畴能力的看法。
核型理论否定范畴的离身性和抽象性,认为范畴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存在,范畴的划分是物理世界、人类心智和各种文化原因共同决定的。像“高个子男子”和“红色”具有模糊的界限,“鸟”具有清晰的边界,但这些范畴的内在成员具有等级性,有些成员与其他成员相比,是该范畴的最好的例子,具有典型性。核心成员具有的特征是该范畴的典型特征,其他成员只具有这些核心特征的一部分。
像其他范畴一样,言语交际中形成的语篇根据其语用功能和语言形式也可以分为若干范畴。按照核型理论,语篇范畴拥有模糊的边界,且每一范畴中存在典型成员,有些语篇是其所属范畴中最好的例子和样板。
我们认为一个语篇是否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取决于主语体的决定性和互文语体的参与程度。假如一个语篇只使用主语体,那就是该类范畴的典型成员。根据互文语体在语篇中参与程度从低到高,语篇的典型性也逐渐下降。互文语体参与的程度越高,说明这一语篇愈加接近其他语篇类型。事实上,言语交际过程中,互文语体参与语篇建构具有普适性。
例(4):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沙特阿拉伯旅游及民族遗产总机构主办的“华夏瑰宝”文物展12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中国文物首次大规模在沙特展出,其中近半数展品为首次出境。[20]
例(5):
【新闻事实】
马克龙18日在访问英国期间表示,他将欢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为让英国留在欧盟单一市场而采取的行动。……
【第一评论】
开弓没有回头箭。英国“脱欧”进程目前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首先,公投结果代表民意,英国政治家不太可能冒险推翻公投结果;……
【新闻背景】
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52%的投票者选择脱离欧盟,结果震惊世界。2017年3月29日,英国正式向欧盟递交“脱欧”信函,成为首个寻求退出欧盟的成员国。……[21]
例(4)、例(5)两个语篇都是新闻报道类语篇,例(4)只采用了新闻报道语体,因此新闻语篇典型性较高;而例(5)以新闻报道语体为主语体,还以评论语体为互文语体(文中划线部分使用评论语体),体现出一定的语体互文性,典型性比例(4)语篇自然有所下降。
下面这个语篇究竟属于新闻报道语篇还是评论语篇则很难加以判断:
例(6) :
新闻:不久前,重庆解放碑附近海客瀛洲小区内开了300多家民宿。由于民宿增多,导致许多单元的电梯超负荷运转,有业主甚至要带80岁的老母亲爬20层楼回家。
点评:民宿日益火爆的背后,诸如安全隐患、扰民等问题也在日渐凸显。作为新兴业态,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只靠用户自觉远远不够,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应通过完善的立法进行统一规范和严格监管,及时杜绝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22]
例(6)语篇由两个段落构成,分别采用了新闻报道语体、评论语体两种语体的表达形式(两段开头的“新闻”“点评”字样说明了该段的语体属性),且两种语体在语篇中的容量不分主次、难分伯仲,其隶属新闻语篇的典型性比例(4)又有所下降 。
例(4)、例(5)、例(6)三个语篇都使用新闻报道语体,随着其他语体在语篇内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新闻语篇的典型性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某个语篇在该范畴内的典型性与主语体的地位和互文语体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主语体在语篇中所占比重越大,语篇的典型性越强;互文语体所占比重越大,语篇的典型性越弱。(3)这里的语体比重主要是指语篇中属于该语体语言材料在语篇所有语言材料中占的比重。
语体互文性的本质是不同语体在单个语篇内的组合使用。如前所言,当一个语篇中存在多个语体时,总有一种语体与语篇生成的语境要素和交际功能匹配,因此对语篇整体语言基调起决定作用,称之为主语体,语篇中的其他语体都是互文语体。民族共同语的各种语体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这是由语体形成的外部语境因素所导致的。就互文语体而言,它在当前语篇中的使用,其实是离开了与它匹配的语境,进入了一种与它不相匹配的语境。例如评论语体和评论类语篇的语境匹配,可以作为此类语篇的主语体;如果评论语体出现在新闻报道类语篇中,就只能作为互文语体,因其与这类语篇的语境不相吻合,属于语篇中的异质性成分,但这种异质成分的引入并未引起受话人阅读的障碍。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互文语体很少以原始形式直接进入当前语篇,总要在当前语境和主语体的制约下作出一些改变,或是具有了一些特殊的交际功能。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先提出的一种语用理论。其专著《语用学新解》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提倡一种新的语言使用观,对语言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维索尔伦认为语言是人类与生存条件之间若干顺应性互动现象的一种,语言不独立于使用者之外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人类在使用语言时,会通过不断地选择,有意识地使话语顺应交际目的和使用环境。顺应论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核心概念:变异性是指语言系统为语用主体提供了各种选择的资源,确定了可供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人类语言的选择过程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下进行的;顺应性是指人类有能力从各种变异中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应该说,顺应论解释了语言顺应发生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探讨语用现象的框架。[23]17这种理论对语体互文性也具有解释力。
不同语体形成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语体风格。语篇在使用各种语体资源时,并非将各种语体机械地组装在一起,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下进行的,语篇中的各种语体要相互适应、共存共融。如上所说,主语体在语篇中占居权威地位,对语篇整体的语言基调起决定作用,同时主语体也会对互文语体进行制约,使互文语体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参与语篇建构。互文语体离开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环境进入当前语篇,很少以原始方式进入,在主语体的制约下,互文语体某些语言特征将被消解,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完成对主语体的顺应。
例(7):
别看“四姑娘”的腿又细又长,似乎弱不禁风,但是其实它们相当强壮。月球很远,“四姑娘”的体重要严格控制。为了减重,主腿和副腿的外壳是又长又薄的圆筒,为了确保圆筒的强度,设计师优选了一种强度很高的铝合金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在加工时十分容易变形,而且越细、越长、越薄的圆筒就越难加工。另外,为了让几个腿能够精准地安装,这两种腿的尺寸都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四姑娘”可不想有个“罗圈腿”或者“长短腿”。[24]
例(7)属于新闻报道语篇,以新闻报道语体为主语体。但由于报道的是嫦娥四号成功登月这一科技类新闻事件,出现了很多科技语体的语言形式,因此以科技语体为互文语体。科技语体一般具有庄重、严肃的话语风格,但在上例中表达主体在语篇叙述时把嫦娥四号作拟人化处理,拟人辞格的使用弱化了作为互文语体的科技语体原有的严肃、客观的语体色彩,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特点,在接受主体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实现了新闻语篇传递知识的语篇功能。
因此,互文语体进入当前语篇时,要根据一系列语境要素的要求和语篇主语体的制约进行调整与适应,从而使语篇达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语体共存共融状态,这就是互文语体的顺应性改变。
互文语体作为语篇中的异质成分,要根据当前语境作出顺应性的改变。除此之外,互文语体还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表达主体不是随意地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以及其他语境要素使用互文语体的。互文语体中渗入了表达主体的主观意图,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体现着表达主体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篇中的互文语体除了表示常规信息义之外,还带有语用义,因此,互文语体在语篇中的表述功能可以概括为:
互文语体:【信息义+语用义】
例(8):
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在各地不断推进。据报道,近日,上海要求16家平台企业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成为重要的“开垦地”。据了解,目前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已接入出租车。……[25]
例(8)语篇属于新闻评论类语篇,以评论语体为主语体,但在语篇开头使用了新闻报道语体的语言材料,新闻报道语体在这里属于互文语体。互文语体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引入语篇评论的话题,新闻报道语体在这里除具有常规的信息义之外,还具有额外的语用义,即具有引入话题的功能,为整个语篇结构提供支撑。
此外,互文语体在语篇中还具有增加信息的明晰性和权威性,促使新的语体产生等等语用功能。
语体互文性把不同语体类型的语言材料根据最终的修辞目的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更高形式上的统一体,在不同的风格基础之上形成一个整体风格。它是由话语主体实施的一种修辞行为,有助于语篇交际功能的实现,具有修辞属性。同时,语篇中存在多种视野、多种思想观点的对话,语体互文性是这种意义对话性的外在表现,因此具有了对话属性。根据语篇中不同语体与当前语篇各种语境因素以及交际功能的匹配情况,将构成互文性关系的语体分为主语体和互文语体。主语体的使用和互文语体的参与程度决定着当前语篇在所属类别中的典型性。最后,互文语体脱离其惯常出现的语言环境进入当前语篇,总要在当前语境和主语体的制约下,作出顺应性改变并具有表意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