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苏文华
所谓生活质量,其实是一种心理量,也叫主观量,最早在医学领域出现。在培智教育领域中,“支持”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智力障碍以及相关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质量”就被包含在“支持”的概念里。与以学科、社会为导向的课程观不同的是,生活质量作为导向的课程观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价值感,重视学生自我期望以及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生产力的培养和锻炼。
在培智教育课程中,康复训练课程与其他大多数课程都不同,它主要是以智力障碍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为依据,结合他们在运动、语言、感知、个性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相关要求,给智力障碍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咨询以及辅导工作。
康复训练课程极力追求让智力障碍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使自身的身心缺陷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一些受到损伤的器官或是组织的功能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进而实现提高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传统的“以教材、学科为中心”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中,几乎不存在康复训练课程这类以“为满足智力障碍学生个别化的教育需求,并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和个性化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康复训练课程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让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这是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在培智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体现。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教育课程中的一门一般性课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水平,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则是以学生目前以及未来生活中需要具备的生活常识、技能以及经验为主,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自我保护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让智障学生能够有更多可能性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公民。生活适应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能够独立生活的技能,也是尊重学生独立性的一种表现。总的来说,生活适应课程的教育过程就是对智障学生生产力以及独立性的一种培养,是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在配置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体现。
在培智的众多课程设置中,将生活语文课程定位为一般性课程,归属于培智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类。在进行生活语文课程的设置时,主要立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让智障学生能够在课程中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必需的与自身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生活语文课程格外强调内容的生活化以及生活性,突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教育模式,做到了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便是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中一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生活语文课程也重视智力障碍学生基本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培养其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公民素质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人,为其能够独立生活以及适应生活奠定基础。通过生活语文课程的学习,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的生活及社会能力,渐渐获得成就感以及内在价值感,这也是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在培智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体现。
校本课程同样是培智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选择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工作可以由学校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进行,是一门具有强烈本校特色的课程。在这一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更是做到了对学生个人的特性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充分的考虑,赋予了课程更强的灵活性。在此过程中,学校有充分关注到智障学生在生活、社会适应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个人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提高,也是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在培智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在整个培智学校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验方案中,对于培养目标的设置,都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内在价值观进行培养,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格外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幸福感以及满意度,在教育中追求学生终身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上是课程设置的第一步工作。紧接着需要完成的工作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明确,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第一部分工作提及的原则观念进行设计和课程的相关改革工作,做到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用,实现推动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提高其终身生活质量的课程目标。
简而言之,生活质量导向的课程观是除了生态化课程观之外比较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学会运用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进行培智教育,并以此为培智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指导,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培智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推动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