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康复训练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2021-01-06 23:42黄都科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深静脉血栓

黄都科

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康复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抽取36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17年1月-2021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18)及康复组(n=18),护理方案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对其髋关节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比较组间髋关节功能发现,术前常规组及康复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H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7d、14d及术后一个月康复组相较于常规组HHS评分较高,P<0.05;比较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发现,康复组发生率(0.00%)相较于常规组(27.78%)较低,P<0.05。结论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应用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并起到良好的预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降低其发生率,建议采纳。

关键词:康复训练;髋关节功能;深静脉血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严重髋关节病损的有效手段,提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或替代病损、损伤的髋关节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髋关节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治疗中,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以深静脉血栓最为严重,且对患者术后康复影响较大[1]。因此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保证康复效果,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2]。常规护理是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具有系统化、全面性及科学性,但并未针对术后康复进行训练,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术后康复开展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从而帮助患者早期恢复患肢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现针对院内36例患者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抽取的3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常规组及康复组,每组各纳入18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2021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常规组纳入患者男女比10:8,最小45岁,最大70岁,均值(57.68±6.87)岁,其中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12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6例;康复组纳入患者男女比9:9,最小46岁,最大70岁,均值(57.82±6.79)岁,其中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11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7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3];②术前未患有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疾病;③研究开始前3个月内未发生下肢血管性疾病;④认知功能正常,能够建立良好沟通者;⑤本次研究已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①术前长期卧床者;②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既往有下肢血管性疾病者;④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者;⑤合并患病关节或其他部位中重度感染者;⑥患侧肢体肌力丧失者。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给予患者疾病及康复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后第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屈伸、行走等功能锻炼。

康复组:护理模式为康复训练,如:①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知识及康复的必要性向患者进行讲解,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给予鼓励及安慰,帮助患者提高信心,缓解内心不良情绪。②术后待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将床头抬高30°,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健康的床上运动,如踝關节训练、抬臀训练、膝关节训练、直腿抬高训练及髋关节训练等,并每日给予下肢按摩,10~15min/次,3次/d。③踝关节训练:指导患者保持大腿紧绷,踝关节进行前屈或后伸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s,循环3次后按照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踝关节,每个方向各旋转30次,3次/d。④抬臀训练:指导患者采用手肘支撑,健侧屈曲后抬起臀部,抬离床面后保持10s,3次/d。⑤膝关节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屈膝、伸膝等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⑥直腿抬高训练:协助患者将患肢抬高15°并在空中保持10s左右。⑦髋关节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屈伸运动。⑧术后第2d开始协助患者下床运动,逐渐进行行走、爬楼梯等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使患者能够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1)比较组间髋关节功能,评估时间为术前、术后7d、14d及一个月,评估量表为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4],总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等,≦59分为差。

(2)分析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主要分为发生及未发生,并将其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髋关节功能比较

比较组间髋关节功能发现,术前常规组及康复组HH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7d、14d及术后一个月康复组相较于常规组HHS评分较高,P<0.05,见表1。

2.2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比较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发现,康复组发生率(0.00%)相较于常规组(27.78%)较低,P<0.05,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对肢体功能恢复造成影响,同时当血栓脱落后可引发肺栓塞,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生活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来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5]。

常规护理是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具有系统化、科学性及全面性,能够围绕疾病康复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使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改善疾病预后,但由于其并未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导致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并不理想。康复训练是临床针对疾病康复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专业的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同时可预防相关并发症[6]。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术前常规组及康复组HH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7d、14d及术后一个月康复组相较于常规组HHS评分较高,P<0.05;康复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较于常规组较低,P<0.05。表明应用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康复训练通过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训练、抬臀训练、膝关节训练、直腿抬高训练及髋关节训练等,使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增加,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同时通過按摩来防止肌肉萎缩,从而起到促进下肢肌肉收缩、避免关节僵硬、消除下肢肿胀的目的,在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同时起到良好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使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应用康复训练可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良好的训练,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并通过相关训练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天红,马明晶.分阶段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6):1805-1808.

[2]王艳,张颖.医用弹力袜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7):81-83.

[3]田可为,陈柯,范克杰,等.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8):92-95.

[4]宋安.程序式康复训练护理在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干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9):3550-3554.

[5]萧佩如,殷玉兰,邓珍良,等.快速康复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卡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8):48-50.

[6]周瑾,徐大雄.骨科康复训练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2):184-187.

猜你喜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深静脉血栓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功能锻炼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股骨颈量化截骨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自理模式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