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2016-11-28 08:25黄丽
医学信息 2016年29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

黄丽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外伤和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为脊柱外伤围术期护理提供方法借鉴。方法 从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外伤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按照病患的就诊次序平均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其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并统计两组病患的住院时间和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的DVT、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地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评估、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脊柱外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脊柱外伤;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指深静脉中血栓异常凝结的一种病理现象,属于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症状。脊柱外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一般要高于其他普通外伤患者[1]。本文探讨了脊柱外伤和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外伤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患者入组标准:经顾客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外伤;符合脊柱手术指征;已知情同意。按照病患的就诊次序,将其平均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男36例,女14例,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7,腰椎24,颈椎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为(46.19±8.23)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76岁,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6,腰椎25,颈椎9例,平均年龄为(47.05±8.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含体位护理、穿刺部位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每隔2 h协助患者变换一次卧位,尽可能避免同一条静脉和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提倡增加饮水量,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取量,多食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1.2.2干预组 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重点干预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根据外科手术DVT的危险程度评估标准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对高危人群重点实施健康宣教,详细解释DVT的成因及危害性,说明早期肢体活动、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正式手术前全面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贫血者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掌握正确的呼吸、咳嗽和功能锻炼方法。②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下肢酸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了解双侧肢体皮肤颜色变化及肿胀程度,通过按压腓肠肌检查患者有无压痛感[2]。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包含病情观察、患者询问等内容。③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引导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包括双下肢腓肠肌按摩、比目鱼肌按摩、踝关节屈伸活动、足内翻与足环转运动等;自术后第1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肱四头肌长收缩训练和上下肢主动屈伸运动。

1.3观察指标 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超声检查,统计患者的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病患的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和住院总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上述数据,利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和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和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具有显著的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干预组的DVT发生率要明显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 对比情况如下:干预组住院7~15 d,平均住院时间为(11.02±2.09)d;对照组住院12~23 d,平均住院时间为(17.34±2.85)d。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地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t=12.64,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脊柱外伤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肢双侧肿胀、局部触痛或压痛以及足背屈性疼痛等[3]。但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仅有10%~17%的患者存在典型症状,如长期卧床者、昏迷者以及晚期癌症患者,而且外伤和外科手术后此类症状更为明显。

因此,在采用外科手术手段治疗脊柱外伤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总结脊柱外伤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外科手术后需长期制动和卧床休息,造成股静脉、髂静脉长期受压,血液流通不畅,造成血液瘀滞。②脊柱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容易伤及血管内膜,导致内膜释放凝血物质,使得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4]。③部分患者还同时伴有神经损伤,使得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血管正常的舒张收缩反射能力降低,造成血液无法正常回流。本研究结果的主要数据显示,干预组的DVT、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DVT评估、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等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地短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陈剑月,王筱霞.护理干预预防脊柱外伤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23(03):101-102.

[2]刘婧.护理干预对预防脊柱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9(07):38-39.

[3]陈赛雄.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外伤及术后患者深静脉栓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1,15(27):32-34.

[4]王永俏.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05(29):73-75.

编辑/罗茗柯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
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