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耕志 立德树人 文化建班

2021-01-06 17:56赵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树人学子立德

赵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60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面对那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社会大变革对人才培养和招纳的重视,可见“树人”之不易。当今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国家把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文化树人、以德育人,是对时代挑战的智慧回应。在这一时代,北师大南山附中将设立树人班,而我将成为这首届人文实验班的班主任。如何建设学校首届人文特色实验班?我想到的办法是文化立班,用文化引领精神。诗人狄金森说过,“希望”是一个长着羽毛的精灵,总是栖息于人的灵魂之中。心怀诗意,静观万物,净化心灵,用诗歌涵泳生命,用文学丰富人生,用活动转化能力,立德树人,行稳致远,深耕厚植,来日方长。

一、文化溯源

树人班的设立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薪火相传,是国家的教育时代主题的具体表现,也是北师大附中致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优质人才具体实践。在北师大附中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立德树人”一词还显示出百年京师的人文底蕴。“立德”是在广读、慎思、明辨的基础上尚德,继而明德、明道。明德是向内,修身养性,内心谦下,外行于礼;明道是向外,认识世界规律,关怀人类社会。当然,作为与北师大二附中人文实验班共享共建的首届人文特色实验班,“树人”还多了追念周树人先生之意,寄望树人学子能传承他化笔为刃、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他道义在肩、为法忘躯的凛然气节,学习他钻研科学、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北师大南山附中树人学子当秉承其志,外树形象、内立人格,据此,我提出了班训“明心耕志,立德树人”。“明心见性”出自六祖慧能《坛经》。“本心”是本源本体的生命力,用苦难来磨砺意志,去除妄念、脆弱,勇猛精进,才能明“本心”,爆发本身的小宇宙能量。“耕”,本义是用齿耙翻松土地。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播种之前,要先翻地松土,直到它匀细平整,湿软合宜。期间需要扶犁荷锄的人有足够的心力和时间在田地间犁地、拍地,不能有丝毫懈怠。因此,《正字通》有云:“凡致力不怠,谓之耕。”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人生亦有其时。将我们的生活视为一方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春一秋的更迭中,同样需要耕作之人勤勤恳恳,致力不怠。明心,理则顿悟;耕志,事则渐除。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提出了 “树人班公约”,要求树人学子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爱劳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格局,有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杰出的北师附校人、杰出的中国人。

二、文化建班

树人班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气质,以文化建班、以文化育人,显得尤其重要。我带领树人学子成立树人编辑部、诵读社、读书社等文学社团,和孩子们一起在树人班快乐的学习生活,不仅读有字之书,还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体悟无字之书,即人生之书——提升格局境界、涵养修为品德、陶冶情操情怀,铸就有为有守的“人生之书”。

1.设计班徽

学生自主设计班徽,全班民主投票,选出班徽。配合校徽,我们的班徽也以绿色圆形为基本框架,象征团结;绿叶中环抱的新生绿芽,象征着树人学子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上方小篆字体的班训“明心耕志,立德树人”,是对树人学子寄予的厚望。四围加上升腾的红色“火焰”元素,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树人梦想定能成真。

2.成立树人吟诵社

诵读社会进行每日中心花园晨诵,“至哉斯道,德合无疆。乾明有孚,君子攸往。维浚维博,兹道大光。狭仄遑逸,晋如其罔。”树人学子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寂静,叩响了中国先贤的思想之门。诵鸿文美篇、悟先贤哲理,琅琅书声,余音不绝,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是文化瑰宝的灿烂光华。我在抓学生每日涵养的同时,放给他们活动自主权。他们可以以树人吟诵社团的名义,开展各种活动。

在校,树人班承办“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带领高中部同学一同走进那个狂热的年代,看那明暗之际彷徨的身影,听那笔刃之下的声声呐喊,嗅那无花蔷薇丛中猛兽留下的血与泪的悲欢,体悟鲁迅先生为中华儿女留下的字字箴言。树人吟诵社的节目《血溅野草,魂化轩辕》以《有的人》为主旋律,在荡气回肠的朗诵中《药》《狂人日记》《记念刘和珍君》各剧轮番上演……狂人之狂,如一把利刃,刺破黑暗苍穹;学生之死,如一剂猛药,唤醒救国意识;民族之光,如一把炬火,耀眼浩茫广宇。一段朗诵,一场小剧,交错进行,先生叮咛,如临耳畔。

在南山区,树人吟诵社的参赛作品《求索三境界》在南山区2021年中小学传统文化节“幽幽南山、弦诵经典”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斩获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整个节目用吟唱、朗诵、摇滚三种形式来诠释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表达出人生“立”“守”“得”的上下求索过程。

在全国,树人学子赴京参加2021年第六届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弘毅致远”主题组织学生代表对“核废水潮头的价值选择”“核电站身上的民族精神”“新疆棉背后的大国博弈”“西方遏制下的中国智造”四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树人学子的发言展现了宽宏的国际视野和坚毅的青年担当,获得了“绝妙好辞奖”。

“一个纪念日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个日子的蓄势待发。”同样,一个活动的背后,也是无数个孩子的蓄势待发。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传承精神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育人方法,即所谓的不唯学习而赢得学习。

3.树人编辑部——《秉笔》班刊

秉承树人班成立的初衷,班级成立编辑部,办一本以鉴赏、研究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欣赏趣味和艺术审美眼光,提升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的纯文学期刊。班刊以文章与时代同步,青春气息与艺术价值并重为选文原则,开辟了读书笔记、作文范文、美文擂台、课堂回响、乡土乡情、名著趣读、知识聚宝、洵美荐美等专栏,或记述社会热点,或吐露读书心得,或示范高考作文,或切中时弊、见解独到,或文体独创、别具一格……不重名气、不拘一格,惟以质取胜,以新见长。这是一本树人学子自主选文的文学期刊,连每期的封面都是根据每月主题手绘而成。我们借此让树人文化走出去,让氤氲书香进校园。

4.成立树人读书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聆听过北京师范大学李煜晖博士《怎么看待呐喊的批判性》的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李晓龙教授《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讲座。学校还为树人学子邀请鲁迅嫡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教授与孩子们视频沟通、信件交流,周教授还热情邀请北师附校的学子前往鲁迅故乡浙江绍兴进行文化研学之旅,撑一条乌篷船到梦里水乡,去往鲁迅先生的故里,重温先生笔下趣意盎然的童年,提升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之魂。学校还聘请周令飞先生、李煜晖先生、李晓龙先生担任学校人文教育工作专家顾问,指导我们树人班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

“持志”“养心”“知言”“正行”,我想正是这日常点点滴滴的底蕴夯实,树人学子走出校门之时,从来都是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树人学子参加第三届深圳市读书月名师论坛——“诗书传家远 耕读续世长”论坛,因表现突出又应深圳电视台先锋898“成长学院”之邀跟广大市民探讨“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外阅读?中学生如何平衡课外阅读和紧张的学习?精读和广读哪个更重要?家庭和学校如何通力合作,讓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等诸多时下学校、家长、学生关注的问题,广受好评。

三、文化反思

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文化树人、以德育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和活动融通“无字之书”。知识是静态的,能力是动态的,要把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把学习的价值体现出来。“凡致力不怠,谓之耕。”树人学子将发扬精耕细作的匠人精神,明心耕志、虚静潜行,在一春一秋的更迭中,勤勤恳恳,致力不怠,沉潜不一样的底蕴,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树人学子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杏林组曲·学子赋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