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历史应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在规定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难点,强化大概念大框架;“穿针引线”,架构“通史+小专题”的单元模式,同时要关注实际学情,设置情景化教学,让历史知识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大概念 单元教学 情景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47
2021年9月,江西省开始启用部编版高一历史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它改变了以往割裂时序的专题史教学模式,采用通史体例,加入了不少最新的学术成果,也更强调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且图文并茂,史料丰富,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中外历史纲要》薄薄的上下两册书,必须在高一年级完成教学,每周却仅有2节课时。在一份针对高一教师的调查问卷中, “其中有54.05%的受访教师认为越来越不会教,比较迷茫”。显然,新教材存在容量大、知识面广、时间跨度长、历史概念过于集中等弊端,同时教师也面临课时紧、备课任务重、难以有效整合教材的尴尬处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难点内容,构建大概念的历史单元教学模式,以求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立足于新《课标》,聚焦单元主题,提炼单元大概念
2017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单元大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概念,区别于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它可以是重要的学科知识,如“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可以是学习主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甚至也可以是繁杂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或唯物史观,例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总之,它具有统领性强、高度概括化的特点。以此为中心,规划起一个学习单元,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索知识,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称《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有两个大概念。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它讲述了从“原始社会—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发展到早期国家的过程,即由史前时期到阶级社会产生发展的阶段,我们把它归属于先秦时期。二是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是一个由早期国家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秦始皇通过统一东方六国,及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等措施实现了这一转变;西汉则继续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以上两个历史大概念是贯穿第一单元的主线,只有抓住了单元大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教学的基调,不至于在新教材繁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中迷失航向。
教育学家布鲁姆先生认为学生学到的概念越是基础的,则它们对新问题的适用性也就越广。为此,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多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将多个知识内容简单化、概括化、主题化,构建起新的单元框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三课,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括“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两课。很明显,新教材为了方便叙事,人为割裂了晚清和辛亥革命间的关联性。此外,这段历史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庞杂,5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将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历史大概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建立共同的单元知识框架,如图1。这样能让学生建构起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穿针引线”,架构“通史+小专题”的单元模式
1.以时间为坐标,树立学生纵向的时空观
所谓通史,除了基本知识和发展线索完整连贯,更应该用长时段的眼光去观察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中不能只是进行平面知识的描绘堆砌,而应该做到观念上的通达和通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单元教学时,教师在确定合适的历史大概念后,要用简约概况的语言,将历史知识用学科术语准确表达,删繁就简,并通过巧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串联,形成记忆网络,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脉络。
如在《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单元设计中,教师不妨将该单元的历史大概念确定为“明清的盛世与危机”,再将该单元的核心内容用政治、经济、对外、民族、文化等方向重新整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以小专题为导向,加深学生的横向理解力
新教材时间跨度大,知识分散,内容庞杂,形成了备课方面的挑战。在大通史的指挥棒下,教师可以借助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专题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更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
以《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学生在学习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后,容易在理解上有偏差。有些学生会认为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挑战了孔子权威,这是对儒学的完全否定与抛弃。如果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儒学发展史了解的话,就会清楚地认识到,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学进行扬弃,即继承和发展,它没有完全摆脱儒学的束缚,也没有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我认为,在第四单元的授课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构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这个小专题(以下用图2示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儒学发展史这个小专题后,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脉络,加深对第四单元内容的理解。
三、关注实际学情,引导情景化的单元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发展而设计。面对新教材新形势,要着重关注受众的变化。新教材的使用对象是高中生,即“零零后”。他们较早与电视、网络等媒体密切接触,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很多教师仍热衷于“构建细化的知识体系,追求史事本身的细和深,并通过灌史料将过多的历史细节纳入一个知识体系中,强调体系的大而全”。如果教材和课堂还以单调的知识灌输为主,不注重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很难达到大概念单元教学的目标。
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化,每个班级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对其进行准确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不能采用静态的单一知识点的讲授方式,而是要通过动态的师生互动,注重设置情景化的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才可以切实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与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方颖《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部编教材教学设计》,《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2] 黄天庆《议题探讨: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曾翔,1993年生,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一历史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