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嵩 王海红 刘忠超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从“形似”做到“神似”,就是更加关注课程的产出,即是否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是否开展了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基于此,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围绕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的建立,开展了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推动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评价;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是专业已经建立了面向产出的内、外部评价机制[1],同时要求专业能够基于评价结果,建立并实施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在文献[2]中,专家李志义指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形似”转向“神似”,最主要的转变就是更加注重课程教学产出、课程目标是不是充分支撑了毕业要求,以及是否具有并实施了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基于此,学校和专业深入贯彻OBE理念,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建立了一套完善、高效的质量监控、评价与持续改进機制,聚焦课程,开展卓有成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每门课程的教学产出(课程目标)具体实现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专业认证只有落实到课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学产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质量主要用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课程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
校院两级针对各教学环节制订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确保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等能够有效运行。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学”,而不是强调老师如何“教”。要求以课程目标和教学产出为导向,使学生明晰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分解至每一次授课,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以及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有针对性实现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使学生了解工程应用需求及能力提升的方法;通过“学”与“做”的交互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产出;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应与课程目标的能力产出相匹配。
(二)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设置应符合课程大纲,明确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与对应的能力培养要相适应;实验成绩需作为课程达成度分析的依据;实验课程应指定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及时指导、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应独立或合作操作实验设备,真实记录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提升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能力;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实验过程监控及报告批改,分析存在问题,持续改进实验教学。
(三)实习实训
使学生明确实习(实训)的课程目标,通过实习(实训),学生能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或综合性的应用实践,提升工程能力;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进展情况,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学生应做好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考核,客观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四)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吻合,能体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应明晰设计任务,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设计进展,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应针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达成度、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五)毕业设计
选题应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能力要求,且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课题,或由企业导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评价方式能够反映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高质量完成设计工作,禁止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设计技术后,及时进行达成度评价,根据达成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
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开展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使其能够更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副书记负责统一组织,由专业负责人和团学办主任具体落实。
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主要从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规范》,以及是否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以及是否符合学校《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学校和专业定位,评价其能否全面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能力达成,能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等。具体聚焦以下几方面问题:
(1)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有3—4门课程进行支撑,是否有强支撑课程;
(2)各门课程对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设置是否合理;
(3)课程先修、后修关系是否明确,衔接是否合理;
(4)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是否合理;
(5)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当前的社会、行业需求,以及是否体现较为先进的知识与技术需求。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主要从“校内外高校专家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和“应届往届毕业生评价”三个方面开展,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调研、座谈和访谈,征集各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课程体系调整的初步方案,用于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三、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不是简单评价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是为了判断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所要求的能力目标。因此,课程评价方式必须体现此评价目的,也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学院成立了“专业课程评价小组”,主要职责是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结果审核和分析、反馈、监督等,具体如表1所示。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对象是自动化专业的全体在校生,评价课程主要包括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课程。评价周期为一年,评价时间为课程修课学期末。
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一方面是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价,提供课程持续改进的依据,同时,也是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提供基础,每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数据搜集,隔年做一次達成情况评价,评价周期为二年,为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流程
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分为以下步骤:
(1)任课教师制定考核方案,专业负责人和教学副院长审核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合理性;
(2)学院组织课程考核及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开展课程评估;
(3)院教学委员会组织审查原始评价数据的合理性,重点是各项课程考核材料,例如实践考核材料是否合理有效,试卷评阅是否符合评分标准等;
(4)任课教师实施课程达成情况评价并整理数据;专业负责人分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5)课程负责人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给出持续改进建议,组织任课教师撰写课程质量评价报告;专业负责人根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撰写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总结报告,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6)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反馈到所有任课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方案,相关内容也可作为后续修订培养方案的参考;
(7)对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方法等进行合理性评价,持续改进达成情况评价工作。
(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程过程考核分析法(直接分析法)和修课学生调查问卷法(间接分析法)[3-4]。前者根据学生课程的过程考核内容和成绩进行评价;后者则是通过学生自评来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课程过程考核分析法计算示例如下表2所示,即按照各考核项所占权重,分项计算总分及均分,用均分所占比值作为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值。
同样,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课程目标也做同样的分析,即可得到每位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便于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学生个体的达成情况可用散点图直观表示,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结果的使用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结果,一方面用于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形成课程评价报告,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帮扶等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
总结
专业深入贯彻OBE理念,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建立了一套完善、高效的质量监控、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进行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性评价,检验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赵卫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165-169.
[2]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3):1-14.
[3]刘龙,申华,韩雪,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08):175-180.
[4]欧珺,吴福根,杨文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7):209-212+224.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2019SJGLX433);南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NIT2020JY-105);南阳理工学院新工科专题教改研究项目(NIT2020XGKJY-02)
作者简介:翟天嵩(1971—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工学硕士,教授,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运动控制系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海红(1980— ),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工学博士,讲师,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非线性机器人系统的运动控制系统算法研究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刘忠超(1979—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工学博士,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智能化检测与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