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滴式数字PCR评价保存时间和冻融对细菌基因组DNA稳定性的影响

2021-01-05 08:40:22薛盼盼张京云
生物技术通讯 2020年5期
关键词:微滴沙门拷贝数

薛盼盼,张京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核酸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之一[1],常用于疾病诊断、菌毒株分型和溯源、病原体耐药性和致病力分析等方面。保证核酸的高质量往往是获得可靠检测结果的前提。影响核酸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例如酶促过程、氧化损伤、紫外线辐射和水解等[2]。低温冷冻保存可以延缓核酸水解和氧化作用,因此被作为长期保存标本和核酸的重要手段。反复冻融会加速核酸降解与损伤,因此标本与核酸在冻存过程中要避免反复冻融。但是,每次冻融会对核酸造成多少影响,以及不同保存温度下冻融操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这些都缺少精确定量的数据。

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是一种可对靶标基因绝对定量的方法,目前在肿瘤学[3]、传染病检测[4]等方面受到关注。ddPCR检测时,反应体系被分散成几万至几百万个有限体积的微滴,每个微滴包含0、1个或几个拷贝的靶标核酸;每个微滴进行独立的PCR反应后,通过计数反应阳性微滴的比例,根据泊松分布原理可计算原始模板浓度[5]。与实时荧光PCR相比,ddPCR对靶标的定量不依赖标准曲线、内参对照和扩增阈值,结果更直观;重复性好,对扩增抑制剂耐受性好,可避免对原始模板浓度评估的偏倚[6]。

我们以纯化的沙门菌和志贺菌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用ddPCR方法分析了5个常用的保存温度下,反复冻融和保存天数对2种细菌的靶标基因拷贝数的影响,可为实验室选择适当的核酸保存条件、评估冻存造成的损耗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鼠伤寒沙门菌LT2和宋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SH1均在含20%甘油的冻存液中于-70℃长期保存。菌株使用时,先在普通LB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于37℃孵育过夜,次日选择圆形、湿润的典型单菌落再次划线培养,取平板上的新鲜培养物进行后续试验。

扩增预混液ddPCR Supermix for Probes、微滴生成油(droplet generation oil for probes)、微滴生成卡(DG8 cartridges for QX100/QX200 droplet generator)、微滴生成卡胶垫(droplet generator DG8 gaskets)、96孔 PCR板、封板膜(pierceable foil heat seal)、QX2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包括微滴生成器(QX200 droplet generator)和微滴读取仪(QX200 droplet reader)]、热封仪 PX1 PCR plate sealer(Bio-Rad公司);EX-RNA/DNA病毒提取试剂盒(磁珠法)、NP968-C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Labcycler PCR仪(SensoQuest公司)。

1.2 引物和探针

用双重ddPCR体系同时检测沙门菌和志贺菌基因组DNA,引物和探针引自文献[7]。沙门菌上游引物 SM-F(5′-GCGGCGTTGGAGAGTGATA-3′),下游引物 SM-R(5′-AGCAATGGAAAAAGCA GGATG-3′),探 针 SM-Probe(5′FAM-CATTTCTTA AACGGCGGTGTCTTTCCCT-3′BHQ1);志贺菌上游引物 SH-F(5′-CGCAATACCTCCGGATTCC-3′),下游引物 SH-R(5′-TCCGCAGAGGCACTGAGTT-3′),探 针 SH-Probe(5′HEX-AACAGGTCGCTGCATGG CTGGAA-3′BHQ1)。引物和探针由生工生物(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3 细菌核酸提取

将普通LB琼脂平板上过夜培养的沙门菌LT2和志贺菌SH1新鲜菌落,以10 μL接种环挑起并悬于1.5 mL微量离心管内的1 mL PBS溶液中,振荡混匀后高速离心,去上清,用1 mL PBS洗1次,200 μL去离子水悬起,用EX-RNA/DNA病毒提取试剂盒(磁珠法)在NP968-C全自动核酸提取仪上提取细菌DNA,洗脱体积为100 μL。

1.4 ddPCR检测

1.4.1 体系配制 20 μL探针法ddPCR反应体系包括10 μL扩增预混液,沙门菌和志贺菌各条引物的终浓度均为800 nmol/L,2条探针的终浓度均为250 nmol/L,沙门菌核酸和志贺菌核酸各1 μL,用无菌去离子水补充体积至20 μL。

1.4.2 微滴生成 将配制的反应液全部转移至微滴生成卡样品孔中,每个油孔中加入70 μL微滴生成油,然后转移到微滴生成器制备微滴。

1.4.3 封PCR板 将制备的微滴转移至96孔PCR板,用PX1热封仪热封(180℃,5 s)

1.4.4 PCR扩增 用Labcycler PCR仪按照三步法进行扩增(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 min;94℃变性30 s,58℃退火60 s,共40个循环;98℃热变性10 min)。

1.4.5 读板 PCR扩增结束后将96孔板置于微滴读取仪中,检测FAM和HEX信号,采用QuantaSoft 1.7.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5 核酸冻融处理

因提取的核酸原液浓度高,超过ddPCR的检测能力范围,因此先将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原始核酸用无菌去离子水稀释至0.1~0.5 ng/μL,稀释液各分装 8管,每管 100 μL,分别于室温(20~25℃)、4℃、-20℃、-40℃和-80℃保存。其中,每种核酸在-20℃、-40℃和-80℃各保存2管,一管为处理组(反复冻融并检测),另一管为对照组(不冻融),冻融周期为1 d,进行10次(即10 d)检测。每次检测时,于固定的时间将-20℃、-40℃和-80℃冻存的处理组核酸置于室温融化,室温和4℃放置的核酸则直接使用;将核酸振荡混匀后短暂离心收集液体,取相同温度保存的1 μL沙门菌核酸和1 μL志贺菌核酸进行双重ddPCR检测;每管每次检测设3个重复孔,3次重复的平均值作为此次检测结果。核酸分装当天(记为“第0 d”)的ddPCR检测值作为起始模板量。10次冻融检测结束后,对3个温度的对照组核酸进行检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菌株培养、核酸提取及冻融检测,共重复3次。

1.6 统计分析

以核酸提取后未经冻融(第0 d)时每个20 μL反应体系中的靶标拷贝数为基准(100%),计算每次冻融后剩余的靶标比例,后续统计分析均采用换算后的比例数值。用IBM SPSS statistic 21软件对-20℃、-40℃、-80℃条件下,对照组、第1和第10 d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检验水平上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室温、-20℃、-40℃、-80℃保存条件下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的变化趋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按照单相衰减模型(One phase decay)进行曲线拟合。此模型的公式为y=(y0-plateau)*exp(-K*x)+plateau。其中,y0是x(时间)等于零时的y值,稳定段(plateau)是无限时间的y值,K是速率常数。

2 结果

2.1 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的变化趋势

3次重复试验中,沙门菌和志贺菌靶标拷贝数的初始值(第0 d)均为103~104拷贝/反应,处于ddPCR检测能力范围中结果比较稳定的区间[8]。

不同温度保存的细菌核酸,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的变化趋势不同。4℃保存时靶标拷贝数比较稳定,第10 d的靶标拷贝数为初始值(第0 d)的95.8%(沙门菌)和77.3%(志贺菌);第1~10 d的10次检测中,拷贝数百分比的值(x±s)为沙门菌91.2%±8.0%,志贺菌89.5%±7.9%。

室温放置的菌株核酸,靶标拷贝数随天数增加而逐渐降低,第10 d的靶标拷贝数下降为初始值的30.7%(沙门菌)和22.4%(志贺菌),与初始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20℃、-40℃和-80℃保存时,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第10 d的靶标拷贝数分别下降为初始值的25.3%~31.7%(沙门菌)和8.6%~18.4%(志贺菌),与初始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图1)。3个冻存温度下,经过1次冻融的对照组与第1 d(经过1次冻融)的靶标拷贝数接近或略低,均远高于10次冻融后的拷贝数。

2.2 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变化的拟合曲线

对室温、-20℃、-40℃和-80℃的核酸检测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使用指数回归的单相衰减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的变化趋势(图2),主要指标值见表1。分析2种细菌核酸衰减的速率常数,室温和-80℃的2条曲线最为接近且数值较小,其次是-40℃曲线,最大的是-20℃曲线。对比核酸衰减的半衰期,室温放置时半衰期(沙门菌/志贺菌)为3.21/3.99 d,-80℃保存时为2.84/3.38次冻融,-40℃保存时为2.09/2.21次冻融,-20℃保存半衰期最短,为1.61/2.06次冻融。但是,对比不同曲线速率常数和半衰期的可信区间,只有沙门菌的室温和-20℃曲线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他曲线参数的可信区间互相覆盖,不同曲线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3 讨论

图1 同一温度下反复冻融和保存时间对沙门菌(左)和志贺菌(右)靶标拷贝数的影响

图2 不同温度保存的沙门菌(左)和志贺菌(右)核酸,靶标基因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变化的拟合曲线

表1 靶标拷贝数随冻融次数(或天数)变化趋势的拟合曲线主要参数

高质量的核酸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低温冷冻保存是标本和核酸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的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和冻融次数都会影响核酸的完整性,进而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9-11]。本研究以ddPCR方法分析了5个常用的保存温度下,反复冻融和保存天数对2种细菌的靶标基因拷贝数的影响,定量衡量了反复冻融对核酸的损害,并分析了常温和4℃放置时靶标DNA的降解规律。

本研究中,核酸只冻融1次时,在冻存温度(-20℃、-40℃和-80℃)保存10 d(即对照组)与保存1 d的靶标拷贝数相比,数值接近或略有下降,说明对照组相对于第0 d拷贝数的降低主要归因于1次冻融的作用,但保存期内的自然降解也对靶标基因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对照组靶标拷贝数远高于冻融10次时,说明3个冻存温度下第10 d拷贝数的降低主要由多次冻融所致。

菌株核酸在4℃保存时靶标拷贝数比较稳定,第10 d的拷贝数为初始值的95.8%(沙门菌)和77.3%(志贺菌),因此,菌株核酸在4℃短期存放不会明显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不论使用哪个冻存温度,反复冻融都会对菌株核酸产生巨大伤害,靶标拷贝数的半衰期为沙门菌1.61~2.84次冻融、志贺菌2.06~3.38次冻融,10次冻融后,靶标拷贝数仅剩余25.3%~31.7%(沙门菌)和8.6%~18.4%(志贺菌)。即使仅1次冻融,靶标拷贝数也会下降到初始值的71.5%~75.4%(沙门菌)和67.5%~76.1%(志贺菌)。因此,实际工作中如果需要对细菌核酸准确定量,要尽量避免冻融,尤其是反复冻融。在不存在其他引起核酸降解的因素时,10 d内要重复使用的核酸始终放置于4℃可能比经过1次冻融的检测结果更可靠、更接近初始状态。

-20℃、-40℃和-80℃的拟合曲线差异不显著,但2种菌株DNA均表现出在-20℃冻融时拷贝数降低更快的趋势。这可能与冻结速度越慢、水分子结晶存在的时间越长,机械应力造成更多的DNA链断裂有关[12]。

以往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保存温度、时间、冻融次数等对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用不同保存液于4℃、0℃和-20℃保存50和100 d,在real-time PCR检测中,-20℃保存时Ct值改变最小,且保存液成分和DNA浓度都对检测结果有影响[13]。纯化的丙肝病毒(HCV)RNA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RNA在2~8℃条件下放置9 d仍保持稳定[11]。人基因组DNA于4℃放置第3 d时拷贝数下降30%左右,第6 d下降50%;-40℃冻存的粪便DNA反复冻融第4次,其中的人基因组DNA降解具有统计学意义[10]。本研究以沙门菌和志贺菌的DNA为研究对象,获得的数据与以上研究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这可能与核酸来源、保存液及检测方法等因素有关。核酸来源不同、核酸分子的大小和形态不同时,例如线性与环状DNA、较大的哺乳动物基因组与较小的DNA病毒核酸等,保存条件对核酸的影响可能会不同。溶解核酸的介质成分、冻融操作程序等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另外,如果是对标本或菌株进行检测,保存条件的影响也会与核酸的数据有差异[10]。

综上,在临床诊断和监测,以及基础科学研究中,核酸的保存方式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可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细菌DNA保存方式和评估冻融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供数据依据。

猜你喜欢
微滴沙门拷贝数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 13:42:36
银墨水/树脂双材料微滴喷射过程数值模拟与分析
对称Y型分岔微通道微滴分裂数值模拟与实验探究
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异机制及疾病预测价值分析
河北医学(2021年10期)2021-10-27 00:37:14
织物表面导电线路喷射打印中微滴关键参数的视觉测量
纺织学报(2021年7期)2021-07-26 10:04:56
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基于改进分水岭分割算法的致密荧光微滴识别
中国光学(2019年4期)2019-09-02 07:46:46
胎儿染色体组拷贝数变异与产前超声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201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
DNA序列拷贝数变化决定黄瓜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