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凯峰 王远红 张 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小儿荨麻疹是儿科门诊常见的过敏性、难治性皮肤病,临床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1]。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严重影响儿童日常活动、学习和身心发育[2]。小儿荨麻疹病因复杂,难以实现对因治疗[3]。常规的抗组胺药及激素类药物仅能暂时控制症状,但常会引起患儿疲劳、嗜睡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并且停药后短时间易复发。中医学称荨麻疹为瘾疹、赤疹,民间称“鬼饭疙瘩”。中医文献中有小儿荨麻疹的详细记载,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将“枳实丸”用于治疗“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遍身如麻豆粒,年年喜发”。中医治疗小儿荨麻疹有调节脏腑功能、降低复发率、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兹将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于小儿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外感六淫,脏腑失调,天禀不耐。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瘙瘾疹候》云“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成瘾疹”,指出风邪是其致病原因。至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火热论”,此后医家逐渐开始关注火邪与荨麻疹之间的关系。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小儿疮丹瘾疹旧蔽记五》云“故凡小儿疮 、丹、瘾疹,皆少阳相火客气胜也”,清·陈士铎《外科秘录·火丹疮附赤白游风》云“人有赤白游风,往来不定,小儿最多此症,似乎发斑,但发斑有一定之根……胃火之郁热乎”,均说明火热之邪可引发瘾疹。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论及瘾疹“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明·王肯堂《疡医大全》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这些论说不仅解释了胃与瘾疹的关系,而且提出了内热生风、外风诱发内风的学术思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荨麻疹多从卫气营血辨证,认为多由营卫不和,脾胃蕴热或日久气血耗伤,运行不畅,血虚生风生燥而致[4-5]。但部分医家提出从肝“风、血、瘀”角度辨治小儿荨麻疹,认为风邪侵犯肌肤时发时止,血虚水不涵木,则入夜加重,血瘀阻滞脉络,则缠绵难愈[6]。
2.1 从病因论 急性荨麻疹多为实、热者,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与气血相争于皮肤肌腠,营卫失和而见风团呈红白相间,自觉瘙痒。或食入发物,引起胃肠湿热,郁而生风,见红色风团,伴腹部不适,多以病因辨证。陈辉清将小儿急性荨麻疹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袭型,治以祛风为主,分别以疏风清热、疏风散寒为治法,予银翘散合消风散、桂枝汤加减,每获良效[7]。胡冰[8]将60例急性荨麻疹风热证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氯雷他定颗粒治疗,治疗组30例予清解汤(药物组成:淡竹叶、荆芥、防风、黄芩、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紫草、蝉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清解汤治疗小儿荨麻疹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儿恢复。汪受传[9]提出伏风理论治疗小儿荨麻疹,认为病在肌表,治在肺。主因风邪夹杂寒、热、湿邪束于肺络,阻滞于体表经脉引起瘾疹,提出消风止痒为根本,并根据风邪所夹寒、热、湿邪不同,酌加散寒、清热、凉血、祛湿药,配合调和气血,常用菊花、蝉蜕、防风、升麻、地肤子、蒺藜、乌梢蛇、生地黄、牡丹皮、紫草、甘草。张理涛多年临证发现除上述中医证型外,还有很多脾胃虚寒证患儿。风邪缠绵难解的关键在于“湿”与“虚”,一方面湿性黏腻,风湿相合,风邪难去;另一方面虚则正不胜邪,风邪滞留体内。认为小儿荨麻疹多以脾胃虚寒为基础,寒湿瘀滞为标,即本虚标实,治以胃苓汤化裁,健脾除湿,祛寒止痒[10]。
2.2 从气血论 小儿慢性荨麻疹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多见,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受风邪所扰。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化燥生风,因此风邪逗留肌肤腠理,易反复发作出现风团和阵发性瘙痒。临床小儿慢性荨麻疹证型往往呈血虚、气血两虚、气虚夹风寒外袭,故多以气血辨证为主。邵成良[4]将80例儿童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风止痒方(药物组成:黄芪、乌梅、生地黄、熟地黄、蝉蜕、银柴胡、当归、荆芥、防风、甘草、蛇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不良反应发生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0%,不良反应发生率1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祛风止痒方辅助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麻建辉等[5]将86例小儿慢性荨麻疹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治疗组43例予益气滋阴祛风汤(药物组成:太子参、炒白术、生山药、生地黄、当归、赤芍、紫草、炙桑叶、荆芥、防风、生甘草、生石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不良反应发生率16.2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益气滋阴祛风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秦亚丹等[6]提出小儿荨麻疹病邪初在风邪犯于肌表腠理,日久血瘀,致经络阻塞,阳气不足而影响脏腑生理。治疗以祛风散邪、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法则。陈辉清治疗血虚生风型慢性荨麻疹患儿以补虚为主,运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法法,方用当归饮子加减[7]。汪受传[9]治疗缓解期血虚生风型小儿荨麻疹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为治法。
2.3 从治则论
2.3.1 散表 我国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认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肌肤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 ,故在治疗上以疏风散邪解表为主。史正刚教授认为,荨麻疹患儿病情迁延,反复因外风稽留所致,急性发作期以治风为法,并根据风邪所夹热、寒、湿邪不同,辨证论治[11]。刘文杰等[12]将78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9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蝉蜕、厚朴、知母、石膏、当归、生地黄、泽泻、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4%,对照组总有效率82.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协同增效,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朱艳梅等[13]认为小儿荨麻疹的主要外感致病因素为风邪,故以祛风散邪、益气养血为治疗法则,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石膏、荆芥穗、蝉蜕、防风、知母、炒牛蒡子、生地黄、当归、紫草、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苦参、甘草、盐蒺藜)祛外感风邪,效果满意。李艳玲等[14]将288例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44例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对照组144例予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联合葡萄糖酸钙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不良反应发生率3.47%;对照组总有效率79.86%,不良反应发生率15.9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2 理血 外邪侵袭于肌表,内侵脉络,扰动营血而发瘾疹。郑健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以养血祛风为治法, 首选四物消风饮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独活、薄荷、柴胡、大枣),活血而不滞血,祛风解表而止痒[15]。谢怡堂等[16]将100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治疗组辨证分为血虚湿蕴证组20例、兼热证组20例及兼寒证组20例。对照组予盐酸西替利嗪糖浆治疗;治疗组3组均予中药贴敷神厥穴辨证治疗,中药以金银花、苦参、黄柏为主药,血虚湿蕴证组加酸枣仁、茯苓、山药,兼热证组加黄芪、陈皮,兼寒证组加桔梗、甘草、柴胡,3组药物均以醋调成膏状,根据证型选择对应的中药贴敷神厥治疗。结果:血虚湿蕴组总有效率90.00%,兼热证组总有效率95.00%,兼寒证组总有效率90.00%,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总有效率57.50%,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治疗组3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中药贴敷神厥辨证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
2.3.3 调和营卫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皮肤为人身之藩篱,统摄营卫。外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时,营卫失和,肌表失养,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故皮肤腠理水肿而形成荨麻疹。郑启仲教授以调和营卫为大法治疗小儿荨麻疹,临床效果显著[17]。孙艳淑[18]应用桂枝汤治疗小儿荨麻疹,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益气固表。刘欢等[19]将86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43例予防风通圣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皮疹和瘙痒缓解时间分别为(11.42±3.37) h、 (6.25±1.22) h;对照组患儿皮疹和瘙痒缓解时间分别为(14.63±5.56) h、 (8.54±1.58) h。治疗组患儿皮疹和瘙痒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防风通圣散能促进慢性荨麻疹患儿症状缓解。
2.3.4 健脾 《明医指掌》云“瘾疹者,隐在皮肤不透出者,属脾风兼湿”。小儿“脾常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更易出现脾虚湿困之象。刘惠聪认为,脾虚湿阻为小儿荨麻疹的病理基础,临证首辨湿与热,再辨阴与血,详辨患儿有无脾虚、湿阻、热邪、血热、血瘀,治疗时常用健脾利湿法,自拟健脾利湿止痒汤(药物组成:苍术、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升麻、葛根、当归、白芍、姜黄、败酱草、桂枝)治疗,临床疗效显著[20]。黄虹教授认为,临床医家治疗小儿荨麻疹时多以苦寒之品, 虽可获效, 然苦寒之品伤阳,易损及脾胃,应结合小儿独特的“肺、脾、肾三脏不足”特点, 以脾胃虚弱为根本,佐以利湿、活血、祛风、解毒止痒之法,自拟丘荨三豆饮(药物组成:赤小豆、黑豆、绿豆、白鲜皮、土茯苓、茵陈、蒺藜、神曲、槟榔、乌梅),每获良效[21]。马晓薇等[22]将60例小儿荨麻疹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予健脾汤(药物组成:甘草、茯苓、白术、山药、防风、生地黄、白鲜皮、紫苏叶、乌梅、北沙参、布渣叶、薏苡仁、蝉蜕)联合中药(药物组成:羌活、肉桂、地龙、川芎)贴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不良反应发生率6.67%, 复发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复发率33.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会产生内服药物服用困难和施药过剩等问题。因此,近年来大量文献都体现了使用其他疗法和给药方式来辅助治疗的趋势。王月武等[23]创新性将推拿与角脐疗法相结合, 并区别于现今辨证诊疗思路,确立从心论治、调理胃肠、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的理论,临床效果显著。邵瑛教授继承赖新生教授的“通元疗法”学术思想,认为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基本发病机制为内有伏风,外邪引动,创立通元消敏法推拿治疗小儿荨麻疹,临床疗效突出[24]。秦后伟等[25]通过刺激掐揉四横纹、捣小天心、揉五指节等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荨麻疹,以疏风解表治其标,健脾益肺固其本。郑方伟[26]将80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马来酸氯苯那敏口服+糠酸莫米松乳膏局部外涂治疗;治疗组40例予马来酸氯苯那敏口服+金碧膏(药物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寒水石、青黛)局部外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明金碧膏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替代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詹加[27]将66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予清热止痒洗剂(药物组成:炒苍术、黄柏、鱼腥草、花椒、艾叶、白矾、五倍子、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甘草、蛇床子)治疗;对照组33例予依巴斯汀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复发率12.5%;对照组总有效率78.8%,复发率38.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清热止痒洗剂有消炎、止痒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并有良好的长期治疗效果,特别是在降低复发率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优势显著。
刘文杰[28]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消风散加减口服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氯雷他定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胜春等[29]将232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16例予依巴斯汀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治疗组11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口服液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复发率18.7%;对照组总有效率71.6%,复发率59.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近期、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秦林等[30]将100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氯雷他定糖浆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予花藤子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糖浆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瘙痒症状评分、皮疹面积评分、皮肤病变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证明花藤子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糖浆可有效缓解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症状,临床疗效肯定。贵仁伍等[31]将94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荆肤止痒颗粒。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80.8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周小强等[32]将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第14、28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0%、88.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2.0%、6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宁娟等[33]将149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治疗组7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65%,对照组总有效率89.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IL-4)、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
小儿荨麻疹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近年来已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制剂,但治疗效果常不令人满意。服药时症状可暂时控制,但停药后易复发。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患儿体质偏颇或脏腑功能障碍,风、寒、湿、热、饮食不适当等外因也可引起。荨麻疹患儿在辨证分型过程中常出现寒热并呈、虚实夹杂现象,因此辨证不可拘泥于专证专药,更要注意辨证施因、辨证施治、审因论治。以内治法为主,辅以熏蒸、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联合治疗疗效较好,毒性及副作用较少,复发率低。大多数医家将祛风止痒法贯穿始终,同时顾护脾胃,并在此基础上加益气养血、清热、散寒等中药化裁。另外,近年来随着汪受传儿童体质学说的提出及家长保健意识的增强[34],对于荨麻疹儿童缓解期的体质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35]。《内经》早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因此在重视治疗疾病、缓解症状同时,应及时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的偏颇。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到荨麻疹患儿的日常生活中,防患于未然。在治疗同时还应注意预防,避免变应原接触。中医与现代医学治疗小儿荨麻疹各有所长,但大量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荨麻疹有明显优势,且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然而对于辨证体系、用药规律以及药物剂量的控制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的总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希望今后在多中心、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制订荨麻疹患儿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的调节干预方案或临床指南,以期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