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阳教授“五虎擒羊”疗法治疗中医脑病经验※

2021-01-05 18:02吴剑浩滕勇生张春华张利聪
河北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虎病机肢体

刘 静 吴剑浩 滕勇生 张春华 张利聪

(深圳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55)

许建阳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科学术带头人,曾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全军优秀人才津贴获得者。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邱茂良、杨介宾和吴旭教授。首次提出中医辨机论治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脑病及针灸穴位配伍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五虎擒羊”,释义为“五只老虎擒一只羊”,寓意起效速捷,疗效显著[1]。“五虎擒羊”针法来源于《灵枢·官针》所述“十二节刺”中的“齐刺”和“扬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具体方法是中间先刺一针,然后再向四周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用以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1]。“五虎擒羊”疗法是许教授在“五虎擒羊”寓意基础上,根据针灸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穴位配伍”疗法。许教授指出,根据中医整体理论和辨机施治原则,采取三穴配伍,五针施刺,采用多种针刺操作手法,对病机进行围剿,形成五虎擒羊之势,即可称之为“五虎擒羊”疗法。“五虎擒羊”疗法是许教授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综合运用多种操作手法,从局部浅刺扩展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经外奇穴等全身腧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辨机取穴施术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可鼓舞正气,祛除邪气,通达经络,调理气血,从而使相关经络脏腑的病变得到改善,拓展了“五虎擒羊”针法治疗疾病的范畴。

“五虎擒羊”疗法突出“病机”在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特别重视“辨机论治”。辨机论治的关键在于探析疾病的基本病机,针对病机,进行遣方选穴施术[2]。通过取穴顺序、针刺操作手法进行补泻,选穴规律是根据病机进行归纳和总结;辨机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所不同,虽然辨证的目的也在于寻找疾病的病机,但辨证的结果是某一症候群的病机,并不一定能反映疾病的本质[3],所以辨机论治,是抓住疾病的病机关键进行辨证论治,通过针刺补泻调整阴阳平衡,根据疾病的病机,明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本末虚实,目标明确,疗效显著。

许教授根据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和辨机施治原则,运用烧山火和透心凉的补泻手法,选取三穴配伍,五针施刺,采用多种针刺操作手法,对病机进行围剿,形成五虎擒羊之势,用于疾病治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重,脑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许教授运用“五虎擒羊”疗法,总结病证规律,结合辨机论治和穴位配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医脑病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许教授“五虎擒羊”疗法治疗中医脑病经验总结如下。

1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中最主要的痴呆类型,其病理学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等特征[4],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以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计算力、定向力下降。中医对痴呆的有关论述散见于“呆病”“文痴”“愚痴”“痴证”“善忘”“神呆”等病中。《灵枢·本脏》中对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明确的阐述:“肾精不足……故迷惑善忘也。”[5]提出了肾精不足,神窍失养,神机功能紊乱,导致记忆功能下降而发为痴呆的发病机制。

例1 郝某,女,54岁。2018-11-28初诊。主诉:记忆力下降2年。2年前提前离岗,平素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近2年记忆力下降,尤以近期记忆明显减退,计算力下降(100-7=91);行为异常,急躁易怒,表情淡漠,昏不识人;常黯然落泪,生活能力下降。就诊时表情淡漠,思维逻辑、判断能力、视空间辨别功能、计算能力等明显减退,言语减少,不能和别人交谈,偶有口干苦,腰膝痠软,夜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核磁共振检查:脑白质萎缩,以额颞叶明显。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14分。西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断:痴呆(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养)。治则:益智健脑,补肾填髓。采用“五虎擒羊”三穴五针法治疗。取穴:百会、合谷(双)、太冲(双)。取穴顺序:百会—合谷(右)—太冲(左)—合谷(左)—太冲(左),选用0.3 mm×40 mm毫针透刺,方向为百会透四神聪,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2018-12-27二诊,经过上述方法治疗1个月后,患者记忆力明显改善,能够识别配偶、子女,出门很少走错家门,计算力逐渐恢复,MMSE评分21分。2019-01-28三诊,连续治疗3个月后,记忆力明显好转,思维较敏捷,生活能自理,MMSE评分26分。1年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进一步发展,生活可自理。

按:本例患者因久病劳损,年高体弱,引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养,病位在脑,病机为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故治疗以益智健脑、补肾填髓为主。治疗选取百会,位于巅顶,内应大脑,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又善调元神之气机而调神治神,有健脑调神、醒脑开窍之功;合谷、太冲两穴,又称为四关穴,研究显示,针刺四关穴可在脑认知相关等区域引起广泛的激活和停用[6]。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其性下降,善于疏浚开导,既能平肝熄风,清热降逆,又能养血柔肝,和肝敛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头面五官疾患之要穴,又阳明经多气多血,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诸穴合用,意在清心开窍而醒神,滋养精血而养神,共奏调神益智之功。即百会穴可以醒脑开窍;合谷穴为阳明经穴位,补益气血;太冲补肝益肾。三穴配合,相得益彰,形似“五虎擒羊”法,共同发挥醒脑开窍、补肾填髓的作用。百会又称脑门心,合谷透刺劳宫又属手掌心,太冲透刺涌泉又为脚板心,三穴五心方,共奏聪脑开窍之效。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眩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常见症状。眩晕最早记载于《内经》,属于一种主观感觉障碍,患者多出现视物不清、眼前发黑、自感如坐船和晕车等临床症状,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7]孙思邈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提出痰热化风致眩的理论,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等。现代医学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由脑小血管病硬化病变、发育异常、椎-基底动脉自身因素、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交感神经刺激等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小栓塞有关[8]。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TIA是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极高,针刺治疗在控制TIA发作,尤其是眩晕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显著,是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策略及有效方法[9]。

例2 张某,男,68岁。2019-01-06初诊。主诉:患者晨起突发头晕目眩,视物旋转2周。患者于2周前劳累后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走路时欲仆地,身体摇晃,不敢独自行走,时时有头重脚轻感,出现眼球震颤,有恶心感,呕吐物少,为食物残渣,闭眼后眩晕好转,耳鸣耳聋,汗出,头胀且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测血压90/60 mmHg,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和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大脑皮质、基底节区可见细小的的陈旧性梗死灶,余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TIA。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熄风止痉。采用“五虎擒羊”三穴五针法治疗。取穴:百会(透刺四神聪)、风池(双)、太冲(双)。取穴顺序:百会—太冲(左)—太冲(右)—风池(右)—风池(左),百会用0.3 mm×40 mm毫针从前四神聪进针,向后四神聪平刺,再分别向左右四神聪透刺,得气后行快速捻转,泻法1 min;风池用0.3 mm×40 mm毫针直刺约15 mm,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太冲用0.3 mm×25 mm毫针透刺涌泉,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治疗1周后,患者眩晕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持续治疗1个月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辨证为肝阳上亢,病机是肝肾不足,虚阳上扰,治以平肝熄风、滋水涵木为主。通过针刺百会(四神聪)升清阳,醒神明,止眩晕,《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百会)。”百会位于巅顶,总督六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之会,具有升阳提气、醒脑开窍之功效,研究表明其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10-11],是治疗眩晕之要穴。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要穴,走向头之各部,且外走阳维脉,可通阳开窍,且肝胆互为表里,此穴能平肝潜阳。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可调控足厥阴肝经之经气,故可平熄内动之肝风,潜降肝阳。三穴五针配合运用,恰似五虎擒羊之势,克服眩晕之证。

3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中经络)。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内经》中将昏迷者称为“仆击”“大厥”等,半身不遂者称为“偏枯”“风痱”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中风”之病名,并认为该病为“内虚邪中”[12]。多发于年老体虚者,在内伤积损基础上,复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血瘀于上,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病[13]。

例3 张某,男,58岁。2019-01-08初诊。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周。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感觉减退,活动时不对称,走路不稳,1周前自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受限,头晕目眩,急送医院治疗(具体不详)。刻诊:坐轮椅由家属推入诊室,神清,可正常对答,体温正常,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饮食可,睡眠尚可,腰痠腿软,二便基本规律,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右下肢偶发不自觉的震颤。查头颅MRI:左基底节区可见黄豆大小梗死灶。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尚可,伸舌居中,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右侧霍夫曼征(+),右侧巴宾斯基征(+)。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肝肾亏虚,痰浊阻络)。治则:补益肝肾,祛痰通络。采用“五虎擒羊”三穴五针法治疗。取穴:水沟、内关(双)、三阴交(双)。原则:先补健侧,后泻患侧。取穴顺序:水沟—内关(健侧补)—三阴交(健侧补)—内关(患侧泻)—三阴交(患侧泻),水沟采用0.3 mm×25 mm毫针直刺,平补平泻;内关采用0.3 mm×25 mm毫针直刺,左侧补法,右侧泻法;三阴交采用0.3 mm×40 mm毫针直刺,左侧补法,右侧泻法。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2019-01-15二诊,治疗1周后,患者肢体活动度较前明显好转,肌张力下降,痛温觉感觉恢复,可在搀扶下走路。2019-02-13三诊,治疗1个月后,可自行步入诊室,病理征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肌力基本恢复。1年后随访,患者可正常行走,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

按:脑梗死发病与虚、痰、瘀有关,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痰蒙清窍为主要病机,病位在脑,发病急,治当化痰通络,活血散瘀,补益肝肾。治疗取水沟穴,别名鬼宫、鬼市,属督脉,有清热开窍、回阳救逆的功效,取其急则治其标,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别走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有理气止痛的功效,又与冲脉合于胃、心、胸,通阴维脉而主一身之阴脉,可调畅气机,化痰通络;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三穴配合应用,共奏补益肝肾、化痰通络之效。

体会许教授创立的“五虎擒羊”疗法以辨机论治为理论依据,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病证,不单纯用于治疗浅表病证。其理论基础也不再局限于皮部理论,已经扩展到“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贯穿于针灸学整个经络系统理论之中。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经络学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密切关联,辨证取穴,通达经络,调理气血,从而使相关经络脏腑的病变得到改善。“五虎擒羊”疗法以病机为核心,进行穴位配伍,使针灸治疗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辨病机论治的总纲,其中的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进行了分析归纳。病机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特性,牢牢把握疾病的规律性,灵活掌握和运用,才能“治病必求于本”[14]。在中医脑病中,脑为元神之府,其用在神,神明则治,神妄则乱,只有脑神为制,才能保持五脏六腑及脑府本身的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功能正常。许教授抓住疾病的病机进行辨证论治,通过针刺补泻调整阴阳平衡,根据疾病的病机,明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本末虚实,目标明确,疗效显著。以脑梗死患者为例,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患肢肢体皆挛缩拘紧,属“阴阳俱急”,治疗应阴阳俱泻;缓解期,患肢肢体皆痿软无力,属“阴阳俱缓”,治疗应阴阳俱补。患者又分健侧和患侧肢体,根据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遵循补健侧,泻患侧的治疗原则。此外,患者不同时期,不同肢体表现,选取不同经络治疗。初期(急性期,患侧肢体屈曲和伸展肌力下降)时,治疗应取“先阴后阳”,补少阴经;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补阳明经。患侧肢体屈曲拘急挛缩时,治疗应泻手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之急而补手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缓[15]。归纳为在急性期、恢复前期用补法;恢复中后期、后遗症期,随着肌张力逐步升高而改用泻法。

“五虎擒羊”疗法通过灵活运用辨机论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配伍组穴,灵活运用施术手法,扩大了治疗范畴,在中医针灸规范化应用方面进行继承和探索,这种不拘泥于固定取穴、手法的治疗思路和体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五虎病机肢体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五虎图》
肢体语言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肢体写作漫谈
500年五虎少林会 京郊传承现雄风
博弈名谱(48)
面试六禁忌
“五虎棍”有了传人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