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丽
摘要:近期,双减政策落地,国家要求关停所有课后培训机构并且减轻课后作业负担,由此帮助学生从畸形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还是形成正确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式的奠基期,并且小学中段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词,因此,教学模式的健康对学生学习模式的正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语文科目是其他科目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基础,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与实践意义,为此,教师应大力推进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策略探究进程。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中段;语文科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科目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及学生仍旧忽视语文教学,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而影响其后续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在目前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存在着因素阻碍其持续发展:首先,课堂形式单调传统,讲解效率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重心多存在于课下或课外辅导班,导致教学进程陷入恶性循环;其次,作业内容较多且针对性较差,无法高效推进学生的持续进步;最后,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较差,学习过程被动且低效,从而导致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吸收程度较低。为此,本文作者從创新课堂形式、筛选作业内容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三个方面阐述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创新课堂形式,提高讲解效率
课堂形式对讲解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单调传统的方式导致讲解占据课程大部分时间,从而挤压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而课程效率无法有效提升。为此,教师应创新课堂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运用微课形式,首先,寻找并播放讲解课文内容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中思考与学习,由此将学生部分的学习过程引入课堂上,推进教学与学习的同步,有效提高课程效率;其次,教师结合微课视频中未重点强调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仍未解决的疑问点,针对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再次播放微课视频,将学生初步的复习环节转移至课程中,通过视频形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其全面学习课程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创新课堂形式,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减少教师重复冗余讲解,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复习留有更多时间,进而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逐步提升教学成效。
二、筛选作业内容,减轻学习负担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适当的作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但是过量或者不适当的作业容易阻碍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合理筛选作业内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守株待兔”这一成语后,首先,设置简单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一成语故事蕴含的哲理,并且能够复述故事内容,以此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其次,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求学生站在“兔子”角度思考其内心活动以及想要说的话,并且将成语以兔子的角度进行创新性写作,以此促进学生深度感悟与理解课程知识;最后,教师布置小组任务,要求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兔子、农夫以及旁白,还原故事内容,为作业带来新的形式。由此可见,教师有效筛选作业内容,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针对性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并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切实落实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创设的,具有较强渲染性,可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程内容,初步掌握故事情节,由此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课堂讲解前,设置问题“巨人一开始为什么不拆除围墙?为什么最后拆除了围墙?如果巨人不拆除围墙,故事的结局会如何?”,随后教师讲解课文,为学生创造问题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最后,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且对回答有新意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且鼓励其余学生后续积极思考、积极回答,以此创设激励式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由此可见,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可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共同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推进其感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其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首先,双减政策为教师教学模式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其次,小学中段,是学生学习重心逐渐由知识掌握向能力培养过渡的阶段,对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进程存在一定阻碍因素,教学活动无法持续推进。为此,教师应顺应政策要求,重视小学中段教学意义,深入分析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现状,调整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晓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8(22):0105-0105.
[2]祖二艳.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