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项目驱动的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

2021-01-04 10:41袁文华陈茂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团队合作研究生培养

袁文华 陈茂

摘要在地方高等院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少而分散、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基于跨学科项目驱动的促进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帮助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学会团队合作,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科学探究精神、学以致用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容易被忽视的团队合作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此外该培养方式还能促进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产生更多跨学科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 跨学科项目 团队合作 同伴学习 研究生培养 PBL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19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Driven

YUAN Wenhua, CHEN Mao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w and scattered authorization points of master degre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graduate training method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driven to promote team cooperation and peer learning, which helps graduate students’ associations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cooperate in teams and solve complex engineering pract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sharpness of the problems found by postgraduates, especially the master of majors,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learn and use, and the ability of team coope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that are easily ignored. In addition, the training method can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graduate tutors and produc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team work; peer learn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PBL

0引言

“中國制造2025”这一强国兴国的技术战略,[1]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投入各行各业,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观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要求,不难发现求职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要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自觉自律的再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表达能力。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34.17万人,数量巨大,但培养质量堪忧,频现硬伤,上述关于团队合作意识、优秀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素质培养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工程类的学科更是向地区经济,国家发展输送工程人才的重要学科,更加需要注重人才上述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生力军,提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2]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要性逐步提高,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除学术型人才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地方高校很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大体还是沿袭重点大学,同质化倾向明显,办学特色模糊。[4]地方高等院校硕士授权点相对较少,硕士生导师的课题组不成规模,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脱节:第一学年完成类似传统本科教学灌输式或抛秧式的理论课学习,第二学年才开始查看文献,仅仅浅尝辄止地参与导师的横向/纵向课题,第三学年又忙于应聘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匆匆毕业。一方面,地方高校研究生由于原本的综合教育水平不足,在招生上缺乏优势,基础薄弱调剂入学的人数很多,且过半的硕士研究生刚本科毕业,仍然处于本科学习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不仅是过半的入学研究生刚从本科教育中过渡,就连很多硕士生导师,尤其是年轻硕导也是博士毕业没多久,带零散的研究生,尚未形成课题组。在这样的缺乏有成效地独立开展科研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项目的能力支撑情况下,研究生不仅得不到充足的实践学习资源,更没法体验团队合作、常做Presentation,锻炼表达自己,更严重缺乏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解决多学科跨专业的复杂问题的相关能力,处于综合能力尴尬的状态。

目前国内将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实际纳入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高校较少。少数985或211高校,导师的课题组很成熟,某个项目可能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承担,但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效果甚微,在这样的项目中,高年级学生(不少是博士生)往往处于分配低年级学生任务的主导地位,低年级硕士生往往是任务式项目学习,缺乏很高的学习研究动机。

本文受丹麦奥尔堡大学PBL模式的启示,提出项目驱动的促进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的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更好聚拢原本分散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人才资源,帮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时期,学会团队合作一起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效提高研究生钻研、投身实践的学习动机,同时能有利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更容易产生跨学科的科研成果。

1团队合作—奥尔堡大学PBL模式的特征之一

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简称AAU)创建于1974年,以PBL(据笔者访学的理解,其全称应为Problembased and Project-organized learning)[5-7]在工程教育领域享有盛誉。2018年MIT的权威报告显示,AAU工程教育全球排名第四,欧洲第一。团队合作是奥尔堡大学PBL模式的六大特征之一,在图书馆、教学大楼,甚至餐厅、草坪上随处可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利用同龄人间更多的话语交流的愿望心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实现同龄人间的高效团队合作。面对一个有截止时间要求的复杂项目,鼓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小组成员间,通过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对具体项目的想法,在多次讨论的思想碰撞过程中,发现并凝练项目中的关键问题,从而相互协作,分析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在团队合作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益处,学会管理项目,管理时间,解决成员间的分歧,融合成高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2基于跨学科项目驱动的促进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校企联合培养是保障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8]现如今校企协同,多方协同教学的理论百家争鸣,协同的基础正是项目,可见只有项目这一载体能很好地承载学生、校内外导师、企业、政府之间的多边共赢的耦合关系。如前所述,地方高等院校的硕士授权点相对较为分散,研究生培养框架体系薄弱,若只是鼓励或要求研究生去本学科小范围内的企业短暂参与实践项目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多方协同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采用如表1所示的基于多学科项目驱动的,促进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这个短板,促进协同办学的真正落地并增强多方协同实际效果。以2.5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例,整个研究生培养周期内都有项目驱动,第一学年(前2个学期)除了完成学校规定基础学分的理论课程,还需要参与团队项目。项目学分可占总毕业所需学分的60%左右,示例如表2所示。研究生入学后(包括本校直升及外校生源),每人可自选担任本科生大一到大四不限专业学科的某主题竞赛、某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类似形式的团队项目副指导,参与的该项目记为MP0。在参与MP0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本科生项目的指导老师与学生团队的工作,初步体会并反思团队合作的运作机制。另外入学初期由学校或二级学院分配,每4人一组,在参与MP0、反思和交流(表1中的虚线含义意味着项目间不是孤立的)的同时完成第一学期的研究生共同合作项目MP1,MP1的考核类似项目MP2;第二学期项目MP2的分组可由研究生自己协商组队完成。每小组由2-4名不同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的老师(校外导师也参与)担任指导老师,提供学生专用研讨会议室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在本校实验室、实践基地或校外合作单位进行相关实验和工程實践。指导老师每1-2周与相应小组成员在研讨会议室讨论,给予必要的方向引导。学期结束,学生需要提交MP2项目报告(依据不同项目,可含报告主体、图纸、模型、样机等)及团队合作过程分析报告,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项目汇报答辩(需要ppt),全校学生均可在校园网上查看研究生项目答辩预告,相关导师作为答辩老师,依据项目情况,提出不同问题,考查各位研究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个人评估成绩及反馈改进建议。

第三和第四学期,考虑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产学研协同项目等的需求,研究生依据各自的开题报告,承担毕业论文课题的研究,该阶段的研究学习工作,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毕业论文按个体完成)+团队合作辅助的形式开展,每月每小组安排一次45分钟/人左右的讨论会(seminar),相应学生的不同导师(校内外)也都参与。以4位学生的团队为例,每位学生就该月内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做报告,每人报告时间限制15分钟,留20-30分钟讨论时间。学生团队成员可通过平时参与组员的项目及每月的项目团队讨论,主攻自身课题的同时积累更多的实际项目经验,逐渐有了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摈弃浮躁多角度看待问题的客观性,提高了自身多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各项目需要研究生提交的内容、主要考查指标及校内外导师的角色关键词如表3所示。

第五学期临近毕业,虽然没有新增项目,但工作形式类似第三和第四学期,以研究生自主撰写基于MP3的毕业论文加定期交流研讨的形式开展,学生能对论文写作技巧、论文内容细节进行及时沟通,既有自我钻研,又有团队互帮互助,自主自律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国家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能人。有德有才,有能有力的人才依旧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问题往往是学习的起点(触发点),前述基于问题,以项目为驱动载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同伴学习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既保证了研究生有独立钻研专业领域的空间,又更多引导研究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参与跨学科团队合作,潜移默化地增强集体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导师之间,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形成多层合作、教学相长的有效体系。学生受项目驱动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职业人”对项目资源统筹管理、项目进度管理、交际沟通有了亲身的感悟,为就业后参与企业的各类团队项目缩短适应学习期。此外,不同学科的导师,以科研教学为特长的校内导师和以工程实践为特长的校外导师通过不同的教育角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促进者,同时导师们因项目而经常沟通,有利于在头脑风暴中找到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点,而这个研究点正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产学研结合,多方协同高等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

3实施该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的基础工作简述

(1)需要改进学校层面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框架来辅助培养方式的改革。

(2)导师需要转换传统教师的主导角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引导他们自我發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指导。

(3)需要配套一些硬件软件资源,如专供学生团队合作的研讨会议室,配备活动桌椅、活动黑板、电脑、投影仪等硬件。

(4)由于团队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均需要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必要时需开设以团队合作和同伴学习为主题的辅修课。但目前多数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师资源,短期内需要借助校外培训资源,或鼓励部分教师进修,成为能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师。

(5)第一和第二学期跨方向或学科的综合项目来源,可由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由协同育人的合作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等)共同提出,也可由学生依据在日常学习、实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如何统筹协调需要安排项目协调员的专任岗位。

4结论

本文依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出项目驱动的促进团队合作、同伴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该培养方式不仅利于培养专业知识背景扎实的工科研究生,更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工科人才。同时,该项目的实施过程可促进不同学科导师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更多的交叉跨学科学术成果提供了平台。*

通讯作者:陈茂

基金项目:湘教通〔2018〕505号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协同多元联动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JG2018B125);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留金法[2018]5028);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制冷空调方向实践教学探索改革(2017ZJG0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OL].(2015年5月19日).[2020年4月1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王战军,于妍,王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1):1-7.

[3]姚志友,董维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7-13.

[4]李顺兴,杨妙霞.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03):43-46.

[5]ThePBLAcademyatAalborgUniversity,Problem-BasedLearning[OL].[2020年4月12日]https://www.aau.dk/digitalAssets/148/148025_pblaalborg-model_uk.pdf

[6]AnetteKolmos,ErikDeGraaff,XiangyunDu,DIVERSITYOFPBLPBLLEARNINGPRINCIPLES ANDMODELS, in ResearchonPBL Practicein Engineering Education[M].Sense Publishers,2009:9-21.

[7]John Biggs and Catherine Tang,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in The Society for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ed. by John Biggs and Catherine Tang[M].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63.

[8]刘平雷,董增川,赵倩.研究生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53-56.

猜你喜欢
团队合作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企业工作岗位法”在电子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