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史料 弘扬海洋文化

2021-01-04 08:45王磊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海权郑和西洋

王磊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要求:加强海洋权益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将以上指导性文件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相结合,我们认为弘扬海洋文化不仅能够扩充历史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以“郑和下西洋”为例,结合多元史料的运用,阐释在历史教学中传承海洋文化的相关举措,敬请方家指正。

一、走进遗迹遗存,品味造船技艺

历史遗迹、遗存是实物史料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感知和触摸历史的重要媒介。在观察这些实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真正实现“对历史遗迹遗存的考察,既是知识、见闻的增长,更是一次充满审美情趣的畅游” [1]。

位于南京的龙江宝船厂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六百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鄭和首航中的宝船就是在这里建造的。如今,这里已成为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再现了当年建造郑和宝船的盛景(见图1)。遗址公园地势开阔,水深流缓,紧邻长江之夹江,周围分布众多水道和水塘。教师可以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宝船厂为何建在夹江边?”这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促使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对船厂的选址进行论证,从而认识到:由于宝船体量巨大,所以船坞全靠掘土成漕。船造好后便放水成塘、浮起船只,推进夹江而入长江。造船停止后,船坞成水塘,这就是遗址公园附近被称之为“作塘”的原因。本世纪初,这里还出土了两件巨型舵杆木(见图2),虽近五六百年的岁月洗礼,舵杆造型依然完整和流畅,“内凹、外凸、各式孔洞、子母榫卯设计别出心裁,功能多样,像一件设计精巧的超大艺术品”[2]。将以上实物与相关历史文献结合,有助于学生推测宝船大小,绘制宝船式样,制作宝船模型,这样就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郑和宝船不仅是古代中国最高造船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炎黄子孙献给世界的工程奇迹。

二、挖掘历史图像,探究航海科技

与遗址遗存一样,历史图像同样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教学价值。它“从不同的角度记录、见证着历史,直观地展现了历史,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图像证史、图像补史、图像明史的作用”[3]。这说明历史图像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张力,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真实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郑和航海图》不仅是世界航海测绘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且是郑和航海从经验航行到综合导航和定量航海的真实记载,是研究郑和及世界航海史极为珍贵的史料。[4]教师先从绘画手法和画面结构引领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作者是以观测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山形、地物以写景法表示(见图3),所以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只是相对而言正确。接下来,教师追问:《郑和航海图》的精度与现在的航海图相距甚远,但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航海指南,原因何在?这样就促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探究古代航海科技的奥秘。宋元时期,中国的船队已经能利用季风的更换规律进行航海,能够确保在任何风向下利用风力进行航行;还可以通过从深海捞起的泥沙测知海底的情况,确定船舶所处场所能否下碇停泊,以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郑和航海图》在继承宋元航海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了阿拉伯人在天文方面的科技成就,“将使用指南针的中国传统航海法的海域和使用伊斯兰世界天文航海法的海域采用不同的绘图方法进行绘制,并且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5]。这样,我们就能通过《郑和航海图》认识到郑和船队已经能够将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相结合,并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被称之为“牵星术”的航海科技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综上所述,《郑和航海图》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折射出中国先进的航海科技,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卓越历程。

三、剖析回忆著述,聚焦海外贸易

回忆著述是一种重要的史料资源,马欢的《瀛涯胜览》就是其中的代表。

材料1:凡中国宝船到彼(注:满勒加),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益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6]

满勒加是郑和航海到达的主要地点之一,也是船队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学生从材料的叙述中剖析相关细节,可以对15世纪中前期的世界贸易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首先,提炼材料一中的重要信息,再现船队经营满勒加的场景。郑和在满勒加设立官场,建造仓库,存放货物,将此地作为船队的物资集散地和归国聚集地。分遣船队从这里出发进入印度洋,完成使命后回此地集合后返航。其次,结合教科书上的相关史实,归纳导致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满勒加扼守着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控制着世界贸易的航路。另一方面,满勒加与明王朝的友好往来,是郑和得以在此建立海外贸易基地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双方都看清了海峡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互相信任,建立了一种新型国际关系,最终产生了合作共赢的结果”[7]。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西洋、南洋等亚非诸国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扩大了彼此之间的利益需要,推动了明朝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活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体制的束缚。需要注意的是,“郑和开辟的印度洋、南洋海上通道,正是西方航海者来到东方的路径,因此,从世界历史意义而论,郑和下西洋是开启欧洲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前驱”[8]。

四、借助学术成果,强化海权意识

历史学家荣孟源在《史料和历史科学》一书中指出,根据原始史料撰成的历史著作,具有独到意见或独有材料的历史读物,都属于撰述史料。这些学术成果中的经典论述和独特见解起着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彰显出历史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

材料2:海权的历史乃是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地在战争进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9]

材料3:在我的考证中,郑和的航海根本带着和平的欲望,并非一些史籍中所说,是“耀兵异邦”。郑和在近20年的7次出海航行中,除了几次针对海盗的防卫作战外,没有证据显示,郑和的船队意图征服异邦。这与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侵略性的远征有根本的不同。因此郑和是一个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世界贸易家,是和平文化的象征。[10]

从世界历史发展而论,海权意识不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且还同特定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商业贸易、利益关系等因素紧密相关。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学生可以发现:明朝初年,东南地区海盗成群,倭寇出没,藩国战乱频仍。针对以上现象,郑和明确主张捍卫国家海洋主权。他认为,“统御万方”“教化四夷”,就必须“巡弋异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11]客观地说,郑和在远航中的确采取过有限的军事活动,但是这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海权却有本质的不同。在对外交往中,郑和始终秉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仁”“礼”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努力传播中华文教,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获得了西洋和南洋诸国的尊重和支持。令人惋惜的是,郑和下西洋停航后,明朝政府主动放弃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至此,中国海权和海洋权益痛失于世界大航海、大殖民时代的历史交叉点。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没有海权,也就没有了历史发展的主动权。”[1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上述信息进行充分的讨论,提示他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海权意识的现实价值。

其实,海洋文化的史料资源非常丰富,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途径也各有不同,这需要历史教师有敏锐的课程意识、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准的问题设计以及合理的分析阐释,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学习,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1]陈伟国:《旅游考察与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3期,第11页。

[2]王军、龚德才:《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出土舵杆结构特征研究》,《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第81页。

[3]张利娟:《图像史料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8期,第47页。

[4]李峰:《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北京:现代出版社,2021年,第8页。

[5][日]宫崎正胜著,朱悦玮译:《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55页。

[6]万明:《明本瀛涯胜览校注·满剌加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38页。

[7]万明:《全球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2期,第50页。

[8]何平立、沈瑞英:《中国现代海权战略的先驅——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第72页。

[9][美]马汉著,萧伟中等译:《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10][英]加文·孟席斯著,师研群译:《1421:中国发现世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1]郑鹤声:《郑和下西洋史料汇编》(中册),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856页。

[12]沈瑞英:《海外基地: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75—76页。

猜你喜欢
海权郑和西洋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下西洋
西洋菜煲陈肾汤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新海权时代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