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全
历史大概念教学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本文以马扎诺精准教学系列之《区分异同:深度理解的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周期率”为例,探讨大概念教学实施的有效路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非凡。课程标准要求在了解秦汉历史的基础上,形成两个认识,一是秦汉兴盛的意义,二是衰亡的原因。以秦汉衰亡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应该分解为几个具体学习任务开展教学: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并分析秦末農民起义的原因;了解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并分析绿林赤眉起义的原因;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社会矛盾,分析黄巾起义的原因;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依据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不能只定位于秦汉兴衰具体原因的分析,而是通过秦汉等封建王朝的兴衰对比,区分异同,从而理解王朝兴衰的“周期率”,并通过“历史事件原因分析”这一大概念的学习,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一、运用“双泡图”总结特征,助力概念理解
双泡图用于比较活动,“比较的对象写在或画在两个阴影气泡中,称为锚定气泡;每个主题的显著特征(关键属性)写在每个锚定气泡的边缘……共同的特征写在中间的气泡内”。[1]
探究秦汉兴衰,一个关键的概念是“农民起义”,理解其本质属性,对认识秦汉末年社会矛盾和王朝衰亡有一定帮助。
材料1:陈胜吴广起义时期的口号和民谣:“大楚兴、陈胜王”、“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2:黄巾起义时期的口号和民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等
学习任务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农民起义的概念解析”为主题,制作双泡图。
口号是政治活动性质的重要指标。从上述材料,可以反映秦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农民阶级为主体,以反抗封建王朝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进行的大规模武装起义;由于封建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决定了农民起义难以摆脱改朝换代的命运。除了这些共同特征,两者也有一些重要差别。“大楚兴、陈胜王”,反映统一战争过程中秦楚战争的残酷,也是秦末汉初分封制残余和文化融合尚未充分的体现,这对楚汉之争时期和汉初的分封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反映的则是农民起义中宗教的动员作用和局限性,这在此后农民起义中也有许多类似之处。
通过双泡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实现“农民起义”概念的迁移。如太平天国运动摆脱不了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局限性,陷入内部争权的危机。
二、开展“归类”确定相似,拓展历史认识
“归类要求对特定知识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并用最佳方式将其归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类。”[2]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反复的探讨,这些探讨对中国历史政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1: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2: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汉]陆贾《新语》
材料3: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4: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
——《汉书·晁错传》
材料5:(秦王政)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书·表·诸侯王表》
材料6:秦为无道……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汉书·王莽传》
材料7: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戍之徒之而寡其妻孤其子者,郡县之民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学习任务2:
(1)请把上述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材料进行归类。
(2)请说出你归类的依据。
(3)结合你的归类,说说你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历代争议不断,有“暴政灭亡说”、“郡县灭亡说”、 “土地兼并说”、“文化灭亡说”、“综合因素说”等,赋役、刑罚、官制、吏治、“封建”残余、土地兼并、文化认同等成为重要关注对象。通过对秦朝灭亡原因进行归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从多维视角认识秦汉社会矛盾和王朝衰亡,同时还能认识到古人对历史的反思之于后世国家政策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利用“亲和图”提炼核心,培养文化自信
“亲和图是一种有组织的分类表,用于展现小组开展头脑风暴后的成果。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对学习内容派生出的复杂信息和问题进行归纳与分类。”[3]
中国历代治世盛世,表现各异,成因复杂,找出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周期率有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3:
第一步,头脑风暴,概括原因。学生分组,选取一个治世盛世,用四字词语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以下是学生讨论和概括部分成果:
文景之治: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少支出
光武中兴:加强皇权、严防外戚、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腐败、清查垦田、清查户口、重视儒学
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均田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康乾盛世:勤政著称
第二步,内容归类,制作“亲和图”。学生把相似的原因归为一组,并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同时为每个分组命名,写上标题。
治世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重要体现,孤立地学习这些内容,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解决这些同类问题的途径,一是深入探究,由此及彼;二是合并同类,找出规律。通过“亲和图”,学生分组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着,进行内容归类,找出共同之处,并从中探寻历史规律。从上述“亲和图”,可发现造就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几个核心因素: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抑制兼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所有这些都指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关注民生,得民心眷顾,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四、通过“类比”总结规律,聚焦立德树人
“类比是一种比较两对不同事物间关系的方法……可以用来支持主张或澄清内容。”[4]
王朝的兴衰和周期率离我们甚为遥远,通过类比的图形组织者,把王朝的兴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有利于理解历史周期率及其背后的根源。
学习任务4:
(1)结合学习任务1—3,绘制“王朝兴衰”类比图和曲线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朝兴衰的核心问题和根源。
(3)思考“王朝周期率”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如同人的生老病死,经历初创、发展、兴盛、衰落、灭亡。维护人的健康,需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良好心态等多因素协调;而维护王朝兴盛,则需要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等方式协调王朝内部关系、王朝与民众关系、农民与地主关系。通过类比,进而绘制王朝兴衰示意图,总结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图4)。
区别异同是深度理解“历史大概念”的重要方法。本文运用“双泡图”理解农民起义的概念内涵,用“归类”探究王朝衰亡的原因,用“亲和图”总结治世盛世的共同因素,用类比理解历史周期率。这些区别异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梳理历史线索,探寻历史规律,从而更好地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文化自信。
【注释】
[1][2][3][4][美]康妮·斯科尔斯、韦斯特、罗伯特·J·马扎诺著,王伟译:《区分异同:深度理解的方法》,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31、43、55、81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