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当代教育研究译丛:精准教学系列》丛书(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版)是基于马扎诺教学框架,以研究为基础,为教师提供将教学与学生学业成就联系起来所需的有效工具。丛书中的《确定关键内容:把握重点的方法》旨在确定关键内容,为改进具体教学实践策略提供一种资源。教师教授全新内容时,离不开“确定关键内容”这一教学策略。教师更熟练地掌握这项策略后,就会发现学生理解和处理新内容的能力有惊人的改变。因为他们可以辨别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并且理解已有知识是如何为复杂的认知提供支架的。[1]本文尝试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内容。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及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提出先行组织者,描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激活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与新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记住课堂上呈现的概念和信息。教师可以使用非语言的或语言的组织者,围绕关键内容和非关键内容,帮助学生识别和组织他们的思想。使用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方法,可以为即将开始的课程提示关键信息。[2]运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说明新旧知识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3]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其所掌握知识的层次性、组织性,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适当的、稳定的和清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促使学习者在其已知及未知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新材料。[4]
先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有助于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根据学情、新知识的特点和教师拥有的资源等情况,依托历史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创设先行组织者,确定关键内容。教师协助学生架设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使旧知识成为固定新知识的“锚”。在教学中合理创设先行组织者,为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好铺垫,提供支架,从而确定关键内容。
二、创设先行组织者应遵循的原则
1.组织者先行原则
组织者材料内容一定要先于正式学习材料呈现,而且在有多个下位知识呈现的情况下,组织者材料要尽可能早地提前呈现,这才称得上“先行”,否则就是“后行”组织者。如果让组织者后行,学生虽然也能获得上位知识,但是这些上位知识会在其大脑中与下位知识脱节,这种表征方面的缺陷会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中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为了使旧的历史知识能成为新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锚”,不能仅为了教学的好看与新奇而随意创设,使教学偏离目标。教学中既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做到以学定教;也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知识组织顺序、重点和难点,做到大胆调整与取舍。并依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来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先行组织者。
2.组织者同化效应原则
先行组织者材料内容对后来正式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具有同化作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上位知识对下位知识的同化,也可以是上下知识之间的同化。奥苏贝尔称这两种组织者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學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比较性组织者的作用在于比较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只要先行组织者设置合理、使用适切,都能有利于保持学习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确定关键内容提供保障。
3.组织者知识结构原则
创设先行组织者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经具备的经验后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轻松了解和接受先行组织者后,再有效地学习新内容。先行组织者的效果如何,还与其设计的逻辑性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先行组织者内容组织的逻辑性较强,则学习者易于从中受益;反之,不但不能促进,有时甚至还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若能把先行组织者按合理的呈现顺序进行递进性的设计,那就可以产生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效果。这样的先行组织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运用历史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的策略
1.用生活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
生活情境是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用生活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可开展“我的家族故事”历史探究活动(见图1),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2.用学习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
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创设学习情境离不开史料。用学习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史料,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掌握阅读理解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例如,在党史教育专题复习时,可依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为主线设置三大板块。包括,研读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经验:伟大的建党精神(见图2);借鉴历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3.用社会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
社会情境是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利用社会情境的方式创设先行组织者,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桥梁”,而且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例如,在讲授“当代世界格局”时,可呈现中国、美国以及欧洲主流学者的看法。其中,中国学者的看法是“一超多强”;美国政界的看法是“后后冷战时代”,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世界处于“冷战时代”,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进入“后冷战时代”,以2001年“9·11”事件为标志,进入“后后冷战时代”;欧洲学者的看法是“三维格局”,认为军事力量单级,经济力量多极,综合力量无极。
4.用学术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
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通过学术情境创设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提升审辨式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工业革命,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分化与工人运动等角度创设先行组织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国家政府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的?
英国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
——[德]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阶级分化与工人运动】2021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18题
材料1: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2: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紀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6]
总之,为了避免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死记硬背,在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以旧引新,同化知识,来实现有效教学。如果先行组织者设置合理,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方法迁移,确定关键内容,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1][2][美]蒂娜·森、安伯·C·卢瑟福,罗伯特·J·马扎诺著,金玉宏译:《确定关键内容:把握重点的方法》,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41页。
[3]汤家合:《创设先行组织者 突破教学疑难点》,《物理通报》2019年第2期,第108页。
[4]陆晔:《“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19期,第41页。
[5]戴世锋:《基于史料的历史证据意识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期,第7页。
[6]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