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丹
摘要: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实践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76页指出:“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教师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学校和教师都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尤其是物理实验更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实践探究与演示,得出物理的本质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丰富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间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路径探索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教学研究;创新路径
在高中物理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物理实验作为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路径,这种方法一直都受到教师的重视。在课堂中通过物理实验的不断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展现出来,更好的理解物理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实践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在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下,怎么样更好的开展更具高效性与创新性的物理实验课堂成为了教师们努力探究的方向。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创新路径。
一、探索实验本质,培养探究精神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想在物理课堂上展现出更有效的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效物理知识。首先,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并积极的参与到物理实验中。通过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学习物理实验的好奇心,让学生更有兴趣了解物理,从而在物理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和用心,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意义的实现。所以,物理教师在探究物理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实验探索的真正本质特性。
例如,在學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首先从牛顿为何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开始讲解,帮助学生认真思考物理理论的本质。从设想到理论推理再到实验检验是物理的本质,引导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勇于发现问题并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本质特征下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物理实验,然后提高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物理实验综合能力。如此一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探究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科学精神,在今后学习物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二、运用实验演示,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论进行实践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率。所以高中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想提高物理实验的效率,就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操作方法论。教师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正确的展示实验过程,为学生培养物理实验的良好操作习惯,帮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学生才能在物理实验中丰富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物理实验经验,明白物理实验的真正含义。
例如,学生在学习力合成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物理理论,教师可以借助图钉、橡皮条、木板等实验工具进行操作,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最后得出实验的正确结论。
三、验证物理规律,突破学习的难点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用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感受到物理的真正魅力和掌握有效的物理规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明白物理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的积极性、分析物理实验的正确性、探索物理理论的积极性。学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物理实验的正确规律,更加深入的学习物理,突破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自主的实验,给学生配备足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主动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教师的不断演示让学生积极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直干预学生的操作,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操作,偶尔进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主动手的能力,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能够越来越有信心。
总而言之,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课堂实验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对物理实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探究物理的魅力。通过物理实践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魅力,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学生在今后学习物理和探究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文.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探究[J].新课程,2021(4):106.
[2]谢石荫.如何通过创新实验设计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