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直译和意译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意译是一种从意义出发,追求译文可读性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一种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相比较细节,意译更加看重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常常选用意译的方法: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原句结构过于复杂或与译语存在冲突,以及特定语境下的翻译。在意译过程中,要坚持忠实的原则,警惕过度意译现象。
【关键词】意译;文化差异;句子结构;语境;忠实原则
【作者简介】孙嘉齐,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一、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不同
纵观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关于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讨论都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并且在现在仍然是翻译家们的争论焦点。意译法,顾名思义,指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太注重细节,只要译文流畅自然即可。和直译相比,意译不特别注意原文的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而是更加注重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传递。意译更多选择的是行文的可读性和通俗易懂。不刻意追求原文的词序与形式。和直译相比,意译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翻译方法,为了适应译文的可读性,适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规范,在翻译时,可以不按字翻译,只要把意义翻译出来即可。正如翻译大家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说,直译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第一位,忠实于原文形式放第二位,通顺的译文形式放第三位;而意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第一位,通顺的译文形式放第二位,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二、直译与意译的选择注意事项
1.原语中体现的文化背景能否被译语方的人所理解的情况。在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原语中体现的文化背景能否被译语方的人所理解,因此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较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直译法,读者可能会无法接受,这时,只好牺牲原文的某些文化特色,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证原作内容的完整性。这里有几个例子,都是出自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句子的翻译。第一个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在翻译这个句子之前,需要了解老祖宗是谁,外孙女儿是谁,嫡亲的孙女又是谁。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老祖宗是贾母,外孙女是林黛玉,孙女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句话是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对她说的,看着是单纯夸奖了林黛玉有气派,实际上还夸赞了只有贾母能养出这样有气派的孩子和有通身气派的“原应叹息”四春。因此,在翻译“嫡亲的孙女”时,直接点名是“Jia”,便于人们快速理解林黛玉和贾母的关系。这句话可以翻译为“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第二个句子是“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这句话通过写王熙凤对她丈夫贾琏的约束之严,意在表现她泼辣善妒的性格特点,而在英语中没有用“醋”来指代嫉妒的用法,因此在翻译中直接意译为“jealous”,并且用“a hundred times”来表达“缸”和“瓮”比“罐子”大很多,即王熙凤比平常女人还要善妒好多倍的意思,完整的翻译为“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s a hundred times.”同时,这句话也可以用加注法进行翻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 don't they? Well, 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a whole cistern——full of it!”提前说明用“醋罐子”来形容善妒的人这一用法,有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是很细致的翻译方式。但就这句话而言,使用意译法翻译既可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语言又很简练不繁琐,因此笔者更加推崇第一个翻译。第三个例子也是出自《红楼梦》,“贾环道:‘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 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说罢,便哭了。”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贾环是庶出,自然地位比不上贾宝玉,但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进而很难理解原文中的“不是太太养的”这种说法。因此,在翻译时,用“concubine's son”来表达小妾(西方语言文化中的情妇)生的儿子这一身份,全部翻译为“‘How can I compare with Baoyu?’whined Jia Huan. ‘You keep in with him because you're afraid of him, but you bully me because I'm a concubine's son.’He started to snivel.”,这里“whine”这个动词用得也很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带有哀怨的哭诉这一动作,也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通过这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词语或者表达方式很难被没有汉语学习背景的西方人所理解,这个时候,如果用直译的方法,就会显得十分生硬,甚至曲解原文意思导致误会,所以我们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遵循入乡随俗、设身处地原则,对文化印记明显的内容进行意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翻译中可能出现的不地道现象。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感到非常高兴。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时,很容易会把它直译为“Mao Zedong asked Mr. Chen's wife, ‘Do you two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 She replied, ‘Yes.’ The chairman was very happy to hear that.”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句子背后的文化现象。在汉语环境中,长辈询问晚辈一些家庭关系的隐私问题来表示關心是很正常的,通常表达也比较直接。但在西方文化中,格外注意个人隐私权问题,直接询问别人的隐私被看作是一种失礼的行为,直译的话,会给对方产生冒犯的感觉,不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因此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来规避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翻译问句时尽量不要主动提及询问的具体内容,而可以用陈述句的形式将其一笔带过,即翻译为“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 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发现,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准确传达原文意旨,传递源语言文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更加便于人们理解。每种语言承载的文化意蕴存在较大差异,若对原文一味直译,会曲解原文思想。
2.英译汉的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复杂的情况。其次,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英语句子结构复杂,译者需经过深入分析和对原文句式进行重组才能透彻理解原文。或是原文中的表达方式与中文冲突,直接翻译会使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在这两种情况下,意译是更好的选择。这里有一个例子“He lighted a thoughtful cigarette.”,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他点燃了一根思考的烟”,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无法理解,这也是翻译体的一种表现。这里所说的翻译体,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它影响着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王治奎对先生在《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鲜明地指出了翻译体的几种表现形式,例如做表面文章,照搬字典,死抠语法,照抄语法等等,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读起来十分生硬,而意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翻译体的问题。回到例子中,我们对原句稍加分析可以看出,句子中的“thoughtful”是修饰“he”的,因此译者稍微调换了一下语序,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原文,即译为“他点燃了一根烟,若有所思。”这样翻译既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又符合汉语多用四字词语的表达习惯,十分地道。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通过转换词性、改变句子语序等方式来完成形式上的改变,进而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这里,我们需要尤其注意一些从句,例如关系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的翻译。
三、结语
在选择意译这种翻译方法的时候,我们要警惕出现过度意译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翻译,都要遵守忠实这一基本原则,不能过度解读原句中作者的意思,更不能为了追求语句辞藻的工整华美改变作者的原意。“过度意譯”问题在翻译过程中非常常见,冯唐版《飞鸟集》译本和林少华版村上春树小说译本就曾因为过度意译引起过较大争议。虽然翻译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再创作,但毕竟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不能随心所欲,应该在完整准确地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再去揣摩如何地道地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的序文中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张今形容意译为“在译文中另觅新的表现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逻辑内容和形象内容”。意译的度是正译,也就是说,我们要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和韵味,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原文进行个性化的翻译和表达。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 1982.
[2]钱晨.浅析“直译”与“意译”之均衡抉择[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5):126-127.
[3]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杨颖.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动态统一[J].海外英语,2019(17):160-161.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9.
[6]周晓娜.英译汉中理解与直译意译的选择[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