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苗
摘要: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更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致力于打造优质的课堂教学平台以此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个人学习素养的最大化提升。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切实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以及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逻辑等教育规律进行整合,并在充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归纳分析,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真正通过创新由内而外地打造具有更强教育活力的教学平台,为双减背景下学生的高效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双减教育背景;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0-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减轻课后学习负担,是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高所开创的崭新理论空间,需要教师从提高教学质量与优化作业设计方式两个方面着手,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提供系统助力。其中,教师应该将优质课堂的打造作为主要阵地,在双减政策提出背景下积极地寻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渠道,进而充分利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为有效地建立学习素养体系,由此减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压力所在。在初中生物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当明确把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以此为基础做好课程的创新策略研究工作,真正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一、以兴趣激发着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明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进而实现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体验的教学目标以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教师想要精准落实双减政策,也应从学生的主体性着手,注重做好学生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激发工作,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课程之中,由此切实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之中并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媒体资源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图片与视频等生动的演示形式,真正将自然界中丰富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真实的形态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充分利用了媒体资源的具象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真实的认知基础以更加高效地理解后续的概念知识,更能夠以其新颖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两方面优化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由此为学生的学科兴趣养成奠定重要基础。
二、以机制优化为主,强化课堂教学实效性
优质课堂的打造,教师还应以课堂中知识传授环节的创新为主,着重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机制,以此在课程有效的时间内切实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点,使得初中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知识体系,以此减少其课后的知识巩固时间,做好双减政策的响应工作。为此,教师应切实做好授课环节教学机制的优化工作,切实推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建立起牢固的基础知识体系,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按照科学的学习规律制定递进形式的课堂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机制进行启发性地优化,使学生能够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参与到知识的探究环节之中。在这一探究机制下,学生所建立起的知识体系将形成由基础到细节的整体性框架,使学生得以切实体验知识产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此对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这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得以较快建立,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重要教学基础。
三、以体系完善为辅,助推素养培养系统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为辅,打造更加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在课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从多个角度进一步作用于学生的个体素养,使学生在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下得到个人学习能力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程中重视导入环节与评价环节的系统设计,使这两个环节在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通过导入环节的尝试性探究,学生不仅能够形成预习习惯,还能真正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后续的课程学习环节之中,以定向思维素养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评价环节在教师的多元性设计之下将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使其重点性地看待个人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建立错误资源应用观念,真正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素养得到细节丰富,由此为学生学习素养的切实提高打下重要的基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以为其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应明确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切实找准课程的优化方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促进课程机制的内部改革,以此切实搭建起一个优质平台,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最大化提升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杰.”新优质初中”建设背景下生物学课堂的”以学定标”[J].中学生物教学,2020(6):2-2.
[2]张冬梅.例谈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J].2021(2016-17):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