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物求真

2021-01-03 13:10温玉鹏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4期
关键词:求真物象山水画

摘要:至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盛行,荆浩提出了“度物求真”的创作要求和品评标准。这一思想对于绘画创作时客观物象的探索及观察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首先是于自然中获得创作之源,在以往形神论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使绘画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了物象这一客观存在上,更是關注创作个体的内心世界,使自然、绘画和创作主体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物象 形 “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经历了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逐渐盛行,发展至五代,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从宗炳的山水畅神论的提出,中国文人开始追求自然中的山水之美。到隋唐,王维等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重要性并探索了水墨的实验运用,加剧了山水画的兴盛,使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北方以荆浩、关全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他们整体样貌上都表现出了山水画辽阔的视野和结构,在审美上去掉了唐代山水画青绿设色的装饰气味,并从深入自然体验具体的写生出发,用绘画上的笔法、墨法去追踪万物的结构、质地、感觉,达到了山水画的高峰。其中荆浩作为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在山水画创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笔法记》成为比较系统的绘画理论文章,其中“度其而求其真”这一论断与山水画创作密切相关,使其绘画创作要求和品评标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自然,创作主体与绘画的关系。

一、创作源泉来自于自然

自然自然山川之美是山水画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五代张璨画论上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五代时山水画家在致力于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在客观与主观,在物质与性情两方面不断向上统一归纳的最好例证。荆浩作为山水画家深人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并提出以山水画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在《笔法记》中 “度其物 ”,首先肯定了物象的重要性,“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其有楸,桐,椿,栎,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皆是荆浩是对客观物象的观察自然并深刻把握的结果。荆浩因避战乱,隐于太行山洪谷,陶情林泉,烟云供养,寄趣丹青,在这里,太行山千里绵延而气势汹涌,阴晴日暮四季不同景,润泽也干涩,巍峨也幽深,此时的水墨山水已经盛行,在这一契机下,荆浩深得笔墨之法,创作出代表作《匡庐图》,他以太行山为创作原型,以全景式构图,成功地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略似斧劈及解索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太行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造型准确,山石富有质感,层次分明。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既雄伟又表现山水之质和烟云变换之景,深得雄峻的北方气象。荆浩作品中那高山大岭连绵不已、耸入云端的太行山宏伟气象,令人叹为观止。沈括有《图画歌》,称“荆浩开图论千里”,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由此可见,荆浩对于自然是保有敬畏之心的。

二、关于物形的体悟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呈现,建立在物形之上。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和创作要求一直围绕着“形与神”。关于《庄子》中论述 “万物以形相生”,在中国画创作中就提出了形与神的问题,“写其形以传神”,进一步发展,到顾恺之认为进行人物创作应该“以形写神”的提出,探讨到了高潮,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哲学角度上,形神问题都贯穿整个古代文明史。而从绘画创作角度探讨,“形与神”都是对于客观物象神韵的表达,通过“形”这样的载体出现,在艺术作品把握上,关注点始终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把握。而荆浩“求真”的论断不单单再是客观物象形与神的表达,中国画是画家胸中之象的物态化,而不是对外在物象的简单模仿。荆浩对“度物”后具体的物形进行了探讨,“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借老叟的回答给予解释,“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似”是客观物象的视觉的“真”是“形似”,是再现和模拟客观事物,而“真”则需“气质俱盛”。“思”是对于“度”的具体阐释,不是抛弃对形的把握,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凝想物形”,对物象观察并深入理性分析,通过“删拔大要”这一具体操作确立绘画主体,景物安排,从而更好的经营位置,合理运用笔墨,构建从无到有的理想的山水世界。《匡庐图》中他详细刻画出石岩苍苍、峭峰危立、山岚浮动、溪水流布、林屋幽深、峰峦屹立,将百里之景皆融入咫尺,充分展现了荆浩的经营之功,皆体现了他“思”后,“度物”的结果。

三、创作主体对于生命体验的把握

“度物求真”为中国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荆浩提出“画者画也”,乃是重个体生命体验与主观表达。中国山水画创作论中,不再是单纯的客体或者主体,通过目识心记,而求其真,这个真不是流于表面的物“形”,也不是传其“神”的物象神韵,面对客观纷扰得自然物象,首先净化心灵,排除干扰,通过静观默察,探寻自然和心灵的契合点。度物象的办法,首先是“静观”,才能妙得,为求真提供了具体办法,度物与格物类同 ,是对物象的揣测,思索,以求从客观自然中致知。与生命相契合的物,代表了自然之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荆浩对于纷乱自然的表达,否定了客观再现,经过思考后,融入主观的情感,从而“内化”,不再以形写神流于表面,追求表达事物的神态,真正将主客体也物我为一,以真山水为载体,实则“写心”,从艺术哲学角度把握人与自然及绘画三者关系,将人与自然与绘画融合,获取绘画自身的独立审美,更追求创作主体的生命价值。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心与物相通的自然关照方式,提升面对物象的处理能力,从而获取看待世界的方式,最终以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正如《匡庐图》的山水呈现,不管是范宽还是李成,或是后来的山水画大家及画论,都从中得到了启示。

《笔法记》是荆浩毕生心血的结晶,博大精深。“度物求真”强调了于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对于自然、绘画和创作主体的关系。物是自然的客观世界,承载着“心”也就是生命的表达,笔墨是语言,需随心动,通过主体对于客观物象的观察,运用笔墨,从而描绘出一个精神世界,这是理想的山水世界,是自我内心的表达,亦是承载着生命体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马鸿增,马晓刚.中国名画家全集 ——荆浩(宋)关仝(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4.

[2]张晓凌.荆浩国际论坛文献集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M]2013,05(74)

姓名:温玉鹏   出生日期:1990.10 性别:女 籍贯:河南偃师民族:汉

单位名称:渭南师范学院最高学历:研究生职务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求真物象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张锦绣
阎生德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程灿山水画作品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