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1-01-03 14:16赵光勇杜志娟
体育时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大学体育构建

赵光勇 杜志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32-03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实现评价的路径。通过对临沂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制定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并明确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探索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的、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大学体育  学习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近些年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下滑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出现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2014年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到2019年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到2020年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把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加强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毕业审核严把体育成绩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要求的方能毕业。在“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深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科学的设计与构建符合大学体育课程要求的学习评价体系成为关键环节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它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衡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大多采用传统的评分标准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团结协作的品质以及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没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本应该对体育教学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的教学评价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妨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多所学校考察调研发现,“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评价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至少包括体育知识、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体育素养等方面。调研发现,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大都只关注技能层面,抑或对某一个技术动作进行评价,相对而言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不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二)评价方法简单,缺乏合理性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内容的多寡直接决定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与否,科学且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完美匹配。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简单,且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致使评价缺乏合理性。

(三)评价主体单一,缺乏科学性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学校大学而体育课程的评价主体仍为主讲教师,学生只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因为不同课程,不同运动项目评价内容本身存在差异,使得评价标准不同,所以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师即使在同样的课程和同样的运动项目中除量化的达标外,技评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也会使得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所以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主体,致使评价缺乏科学性。

(四)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性

调查显示,目前的体育课程评价中存在未考虑学生间的个性化差异的现象,这样即使评价标准统一,面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进步幅度的不同也会存在评价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尤其是對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讲,评价缺乏激励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不想上体育课。

(五)评价结果孤立,缺乏反馈和延续性

任课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把成绩公布给学生,学生具体哪项技术,哪个知识欠缺不清楚,也不能把问题反馈给学生,下一个学期如果调整体育教师,学生的评价结果也不能延续给下一个老师,无法让下一个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二、“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之外,还应该加入“课程思政”的目标,“育体”与“育人”相结合,以“育人”为方向,以“育体”为前提,结合人才培养特点,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构建学生学习评价时,将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兴趣、健康行为、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品德纳入评价内容,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在“以体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培养上进行设计,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模式。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围绕“育人”和“育才”两个目标,建立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灵活、评价结果实用的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强化育人、健身、反馈和激励的功能,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效果,促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所以,综合评价体系应在内容上涵盖体育知识、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在方法上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形式上实现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增加进步幅度评价,调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掌握。针对“课程思政”,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人格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进步情况。

三、“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改变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改变只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单一评价方法,提倡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针对《纲要》指导精神,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要根据《纲要》的指导要求,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培养根本,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方向,以“课程思政”为育人前提,从“健康第一”和“人格品质”出发,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团结协作、遵纪守规和拼搏进取的体育品德。

(二)全面性原则

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应采取全面性原则,避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既要注重评价的“量”,也要注重评价的“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学习评价的内容应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身体素质与人格品质、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等方面的提高情况。

(三)差异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情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应遵循学生差异性原则。差异性的原则既体现在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也体现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差异,所以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应给予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四)多元性原则

从评价内容上讲,学生评价体系应遵循多元性原则,避免出现“学什么考什么”的单一评价内容,要涵盖体育知识、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情感态度、人格品质等方方面面。从评价方法上讲要不拘一格,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从多层面、多方式来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人格健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

四、“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学习评价的指导要求,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应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在学校原有的学习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亲自实践,初步拟定了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表。在两次专家问卷后,对指标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五、“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实施内容

以临沂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为例,本课程改革结合《临沂大学关于深化考试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N+1+1”综合考试改革模式为指导,研究探讨学生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形成本课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根据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健康保健知识和安全防护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起源、发展史、動作技术、比赛战术及比赛规则等,熟悉这一切对掌握各项运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健康保健知识和安全防护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在训练中减少运动损伤、科学运动减肥、应对突发事件等。发挥网络的便捷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期末以试卷的形式组织学生考试,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10%。

(二)体质健康

体质健康指标通过身体素质、课外体育锻炼以及进步幅度来体现。每学期进行身体素质项目测试,主要包括男生1000m和引体向上,女生800m和仰卧起坐、50m跑。为保证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充分调动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临沂大学引入“步道乐跑”APP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工具软件,采用基于定向越野的趣味打卡模式进行跑步锻炼。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和场地参与,无需人工组织,根据跑步完成次数平台将自动生成课外体育锻炼成绩。进步幅度是根据每学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行比对,参照进步幅度评分表由任课教师给予赋分,体质健康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三)运动技能

任课教师和同学对每个学期所学重点技术动作进行技术评价和达标,并通过学生对重点技术动作掌握的进步幅度参照进步幅度评分表给予赋分,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四)核心素养

由于操作层面的复杂性,把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意表现和考勤一并放在核心素养中进行评价。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的配合程度、按要求主动练习的态度;团队合作主要评价小组配合的练习态度、理解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互相帮助、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情意表现主要评价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信、不懈努力等;考勤主要根据学生出勤情况给予赋分。

六、结语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孤立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质测试三方面有机结合,对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探究,构成全面、客观、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将体质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生学习评价可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玉良,何忠.“运动校园”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6):76-79.

[2]姜伟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坛,2020(06):80-83.

[3]周文清.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2016(03):122-123.

[4]孙远强,廖宁.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2021(04),229-231.

[5]何连连.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6]阮雪冰,刘爽.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学习评价信息表”的构思[J].当代体育科技,2018(08),140-142.

★通讯作者:杜志娟(1979-),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1.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2021013;2.临沂大学2018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项目《临沂大学学生学习评价改革课程——大学生体育与健康》。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大学体育构建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