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
内容摘要:如何解读语文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一直是很多语文教育学者和教师深感棘手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其进行“四维”文本解读。本文以初中经典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就探求作者文本原意、明确编者文本意图、深入建构教师文本与珍视学生文本理解等具体问题予以说明。
关键词:《陈太丘与友期行》 “四维”文本 解读
语文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的解读,一直是很多语文教育学者和教师深感棘手的一个问题。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语文教育理论论争与实践变革,或多或少都与语文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的解读问题有直接关系。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部分学者和教师已经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其进行“四维”文本解读。例如宁稼雨的《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李晓奎的《文本教学对话的四个维度》,杨帆的《文本解读四个维度间的逻辑关系》,李祖贵、王友现、孙未逾的《“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例谈》和《由经典课例透视“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都颇有创见和启发意义。然而,针对一篇具体的课文,怎样进行“四维”文本解读?语文教育界的探讨还比较欠缺。下面,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予以说明。
一.探求作者文本原意
“四维”文本解读首先要做的事是探求作者文本原意,包括作者通过文本说什么(内容)、怎么说的(形式)、为何这样说(动机)以及评价这样说好不好(价值评判)。探求并达于作者文本原意,需要准确把握影响该文本写作的作者经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观照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因素。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世说新语》是记载那个时代士族阶层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集,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影响深远的古代文学名著。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当时是一个权臣篡逆大行其道、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动荡时代。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后,极度忧心、猜忌臣下篡逆,想方设法进行遏制和惩处。这就不仅导致此时的众多士人心目中的政治清明、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愿望无法实现,还导致他们担心因“站错队”或者言语不当而随时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刘义庆尽管身世显赫,又多次身居要职,但为了避祸,多次借故乞求外镇、远离都城,甚至“性简素,寡嗜欲”,时时处处都得谨言慎行。他兼受儒学濡染与当时“玄学”之风影响,又深陷“时代苦闷”中,便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撰写了被誉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的《世说新语》。这部书分为36门,这也是作者审视人物的36个视点,全书收录1200多则故事,每则故事的字数长短不一,具有典型的“随手而记”笔记小说的特点。这些故事记载魏晋时期众多士族名流的风习志趣、玄妙言谈、隐居不仕、奇特行事,或现或隐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优劣高下典型人物的评价、对玄远和清谈之风的崇尚。《陈太丘与友期行》可谓《世说新语》中的精品之一,编在“方正”门中,故事中的陈太丘和陈元方父子的言行与“信”、“礼”、“刚正不阿”和“不交非类”的为人处世准则相契合,而陈太丘的所谓“友人”的言行则与之相背离。
二.明确編者文本意图
编者文本是教材编者意欲以语文“课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基础、身心成熟度、语文学科性质与目标任务,在对作者文本进行选择、编排和价值赋予之后,组构而成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课文、助读系统、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系统等在内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否则很难发挥好编者文本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经典名篇,更是经典课文。当它进入教材后,作者文本原意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即渗入编者意图后便由一般的文学文本变成了特殊的文本——课文,具备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某些价值。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将其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现在的“部编版”教材将其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虽然都是七年级上册的“体验亲情”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注重文言语体的教学和朗读训练。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将这个单元的位置前移了,对单元“导语”内容有所增加,明确要求采用“直接把握”或“细细品味”的方法,在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前“预习提示”中建议“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不再是简单的“读懂”课文且“谈谈你的感想”;虽然“部编版”教材编者提出的“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建议有悖于作者文本原意,但很容易与学生初读时的浅层次理解和感悟相契合。“部编版”教材的课文注释有几处改动,例如“舍去”的解释由“不再等候就走了”改为“丢下(他)而离开”,“尊君在不”的注释由“你爸爸在吗”改为“令尊在不在”,不仅使注释更加准确,还突出了对古人的尊称、谦称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的重视。“部编版”教材设计的课后习题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思考探究第三题: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就可以作为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主问题”或“教学抓手”。
三.深入建构教师文本
教师文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教师对作者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主要讲求“理解独到”;二是指教师在探求作者文本、明确编者文本、预设学生文本之后所做的教学性解读,主要讲求“教学科学”。教师文本的建构必须深入,尽管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故事情节本身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从字面上读懂故事的内容并没有太大难度;但是,这种比较“平易”的课文,教师解读的难度往往越大。教师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以及对教学文本的建构,着力点应该放在作者文本原意和教材编者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学重难点做深度思考。这里的“深度”,一是内容的深度,二是精神的深度。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古文作品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个性产物。《世说新语》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这部书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汉魏晋南北朝名士们极具个性的思想、言谈、举止,内容多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分别人物品行的优劣高下,很能体现作者的价值观。基于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文化挖掘,能将知识能力目标与人文目标综合在文化认同的高度,实现学生的精神认知跨越。一是要理解“不交非类”的名士个性。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貌似无礼行为,表现出了汉末名士“不交非类”的个性。不结合历史背景及中国传统人际交往准则来分析隐藏在此行为之后的人文内涵,教学就是为教而教,不是为人而教。二是要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编入“方正”门。这是写作技巧方面的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获得“用典型材料支撑观点”和“将内容依据主题需要进行归类”的意识与能力。作者为什么没有将它列入“夙惠”门?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很容易认为陈元方很聪明,但若只让学生认知到“聪明”的层级,无法上升到“他为什么那么做”的高度去理解他的机智,则会出现认知偏差,这难免有点浅尝辄止。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实现认知与思维水平的提升。这些才是在深入建构教师文本时,一定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四.珍视学生文本理解
学生文本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生作为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二是指学生作为学习者经历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后生成的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文本。固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浅尝辄止或片面极端,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全面、客观。关注学生的理解是珍视,遇到“不良端倪”予以正确引导是更重要的珍视。
学生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理解并非全都依循其“崇礼守信”主题,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诫人们一定要“崇礼守信”;有的学生则可能认为陈太丘过于固执傲气、到点后朋友没有来就走,为了“信”就丝毫不给友人留情面,行为过分;有的学生则可能看到陈元方对长辈的无礼态度,觉得他有没有“礼”还值得商榷。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回答,是学生文本在教学中的独立放飞,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本色绽放;但教师要在珍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的前提下,辩证地对各种角度进行适宜的判断,细心拨正唯“读者意图”的解读,引导学生运用正确价值观去深入理解课文,真正从字里行间揣摩把握作品深意,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联系个人实际体味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高尚意趣,感悟这篇经典课文的独特魅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最终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而应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四维”文本解读上做足“功课”,否则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只会落得阅读教学“无效”甚至“负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晓奎.文本教学对话的四个维度[J].语文知识,2016(15).
[3]杨帆.文本解读四个维度间的逻辑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
[4]李祖贵,王友现.“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例谈[J].湖北教育,2019(11).
[5]李祖贵,孙未逾.由经典课例透视“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现[J].语文教学通讯,2021(3).
[6]宁稼雨.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7]吴玉杰.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7(10).
[8]罗晓辉.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9]汪洋.超越初感——初中经典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10]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刘祥.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