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家苏格拉底弟子

刘 欣

(信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信阳 464000)

何谓教育家?教育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标志着一种素质,标志着一种境界,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典范。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家有三条标准:一是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二是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教育思想体系;三是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孔子和苏格拉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从古到今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孔子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1.1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被后人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伟大导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列居首位。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2018年12月4日,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15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53国设立140所孔子学院和136个孔子课堂。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言简意赅,富含深意,这本书里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教育原则等等,书里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被人视为哲理。

1.2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我这里主要从道德教育思想和教学教育思想上列举出几点:

1.2.1 孔子的道德教育

(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就是立志。当一个人确立志向后,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和磨炼,是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道德教育是终身的,不管在哪个阶段,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

守志相对于立志来说更加困难,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才能坚守。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认为学生应该像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

(2)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出了孔子主张做人做事都要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必须合乎道德规范。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己、才能合乎礼。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比较常用的修养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应该积极提倡。内省主要靠自觉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是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则心安理得,无忧则无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相通之处。

克己内省之后,还要注意改过迁善,正视自己与他人的过错,应宽以待人,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犯错了,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都会被人看见,只要改过还会被别人尊敬。

(3)言行统一。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必然要“言行统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花言巧语,只是伪装的和善。所以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如此,要求学生必须言行统一。

1.2.2 孔子的教学思想

(1)敏而好学。孔子主张学无“常师”,是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地位、家境而去否认别人的长处。孔子认为知识教育是靠多闻多见而获得的。就像我们都知道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温故知新。好学是第一步,温故就是第二步,没有温故,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也不会长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教育学生要经常温习旧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把使旧的知识记得更牢固,还会从旧的知识中得到新的道理。

(3)学以致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完书还必须思考,不思考,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妄想的怪圈。所以,学与思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投入到实践中。

(4)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应当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所得还不十分明确时给予开导。现今的启发式教学法和举一反三法也是由此而来。

(5)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不分贵贱、地域、贫富、老少、贤愚等。孔子弟子三千,很多都来自不同的诸侯国:曾子来自鲁国,子张来自陈国,子长来自齐国,子游来自吴国。孔子的弟子中还有一些是父子关系,比如颜路和颜回,曾点和曾参。他的很多弟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因为孔子的教育是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有教无类的,所以弟子就出现了多且而杂的局面。正因为孔子的弟子多且杂,所以他通过是实践研究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和启发式教学法很好的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育。虽然孔子的弟子的水平与个性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秉着“有教无类、平等待人”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使自己的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尽量适合每一位学生。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深入到学生中区,细心观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有统一的要求,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 苏格拉底及他的教育思想

2.1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古希腊人,熟读了荷马史诗和很多著名诗人的作品,自学成大学问家。40岁时,被认为是希腊最优学问的人,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和孔子有些相像,都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记载流传下来,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做了一辈子的义务教师,从不收学费,物质生活极其贫乏,但精神生活却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在欧洲历史上,苏格拉底和自己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一直被看作时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和孔子地位均等。

2.2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2.1 教育的目的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培养治国人才主要是通过教育。在公元前429年,雅典的伯里克利将军死于瘟疫后,民主制度变得极端民主化,采取了无政府主义,当时的领导人都是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的,苏格拉底为此十分痛心。所以,他认为不管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培养成人才。

2.2.2 教育的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所以在他的教育主张里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他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有德行的人,其次才是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这是为他的教育目的而设立的,治国人才不仅要有美德,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他曾指出: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另外,他还主张人要锻炼身体,强壮不是天生的,必须要通过锻炼,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国富民强”,民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2.3 教育的方法

苏格拉底独创了“产婆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个产婆,而他本人的产婆术是给思想接生,大家都称他为“真理的催生婆”。“产婆术”的另一个名字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他的问答法并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当学生有疑问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如果答错了,他就会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这样的问答循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问答法也流传至今。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看待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比“是什么”要更有效。今天的教师在课堂上也会采用问答法,但是大多问题往往比较浅显,答案也相对单一,这都没有体现出来问答法的优势,所以要想真正采用问答法,必须遵循几个原则:创设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适时提问、准确设问以及注重内容的层次性等,使学生能够跟着话题走下去,还要使谈话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基本上属于同一时代,他们都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虽然他们相距十万八千里,信息基本上都是隔绝的,但是他们二人的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一,他们都主张有教无类,将原本只属于贵族统治阶级的教育也向平民开放。第二,二者认为教育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三,他们二人都反对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他们两个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赵纪彬先生说过:古希腊是“智者气象”,古中国是“贤人作风”。诚哉斯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小来说,教育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发展,可以导人向善;从大来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兴衰成败。古时的这些大教育家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善的东西永远都不过时,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应学习这些大教育家思想中的闪光点,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吸收营养,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教育家苏格拉底弟子
教育家与儿童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