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认同理论的秦岭文化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融合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

2021-01-03 18:19李吟雪秦誉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秦岭第二课堂大学生

李吟雪 秦誉鸣

(西安航空学院团委 陕西·西安 710077)

习总书记在关于秦岭的论述中指出,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历史悠久的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对于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成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当前,在全球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现象,因此,在树立人生重要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其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文探讨充分利用秦岭文化的资源优势,将其引入高校校园第二课堂建设,促进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让青年学子在浓郁的秦岭文化氛围熏陶中提高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秦岭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争做秦岭生态卫士和秦岭文化传播者。

1 秦岭文化资源优势与认同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需求

1.1 秦岭文化的资源优势

秦岭南北交汇,东西延伸,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中原文化、巴蜀荆楚文化、西域文化等在这里交融碰撞,谱写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秦岭文化容纳了历史文化遗存、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情怀等,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伦理、哲学思想和文化态度,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撑。秦岭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地域性文化,在三秦大地上萌发、兴盛,因此,秦岭文化在西安高校校园第二课堂建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资源优势。例如,位于秦岭脚下的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拥有得天独厚的秦岭自然基础、学术优势和特色教育资源,一直以来在学校特色基础上持续完善和加强对秦岭及其文化的研究。通过校际交流、校地合作等开放式平台,以西安为原点辐射西北,面向全国高校,创建浓厚的秦岭文化氛围,共同推进秦岭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普及。

1.2 提升大学生认同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需求

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先进思想文化的接受者,其对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状况直接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未来趋势。在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够满足抵挡外来不良文化的渗透,从根本上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秦岭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对大学生群体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等方面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展开大学生对秦岭文化认同的调研,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秦岭文化认同的主体自觉,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树立和坚定对中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心。调查问卷立足于西安高校实际情况,采取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下实地走访调研相结合,分别在西安10所高校图书馆、自习室及秦岭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进行随机填写问卷,调查对象广泛,共发出问卷519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其中问卷有效率为93.4%。

2 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秦岭文化认同现状分析

2.1 从认同主体看,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秦岭文化的范围具有局限性

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因此,调研结果中显示,大部分陕西籍大学生对秦岭文化认同感整体较强,并且对秦岭文化和秦岭地方的感知度也较高,且情感上更具敬畏和依赖,而非陕西籍对秦岭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于秦岭文化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特别是南方籍同学在情感依赖认同上较低。总体而言,由于地域限制,秦岭文化辐射范围较小,在认同主体上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2 从认同渠道看,秦岭文化的宣传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各个渠道缺少对于秦岭文化认同的宣传与报道,在校大学生对于秦岭文化的初步认知大多是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观光方式获得,该认知仅停留在表层,对秦岭文化的全貌无法全面了解,难以深入系统地领会秦岭精神的博大精深;此外,当前“95”“00后”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探讨较少,网络新媒体平台中对秦岭文化的传播较少,且思想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从调查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较强,对未知的以及感兴趣的知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因此秦岭文化的宣传需要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秦岭文化形式与内容多方面结合,同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支持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传播。

2.3 从认同态度看,秦岭文化学习主动性行为和参与的程度表现较差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秦岭文化认同整体情况良好,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保护和传承秦岭文化,大部分学生认同“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但是不可否认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很少主动去查询信息,存在一定功利主义倾向,认为秦岭文化与自己生活较远,对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发展不能有直接的影响和帮助。在问卷中所涉及有关秦岭文化的内容中,很多同学对其了解粗浅,大多来自于高中时期对于秦岭地理概念上的了解及日常手机平台的碎片知识了解,接受信息都处于被动情况,对于秦岭文化包含的其他分类等含糊不清。

2.4 从认同条件看,高校第二课堂工作与文化认同有效协同不够

当前大学生对秦岭文化重要性认同度比较高,但秦岭文化教育及宣传的广度、深度、灵活度等层面存在欠缺,如第二课堂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保障不足、学生培养重专业知识技能和就业而轻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秦岭文化教育内容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单一、各部门教育力量缺乏整合以及网络信息化媒体参与不够等现象,高校应清醒地意识到第二课堂工作中存在不能忽视的短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培育。

3 加强秦岭文化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融合提升策略

3.1 应将秦岭文化纳入第二课堂课程之中

搭建秦岭文化基础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教学手段、教育方法等内容,构建体系化的秦岭文化课程体系,引入校内外相关秦岭文化研究学者师资力量,开设具有秦岭文化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把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校开设《大秦岭》《秦岭四库全书》《秦岭简史》等选修课,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课程,拓宽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了解秦岭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等知识,进一步领略秦岭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潜移默化中对秦岭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从而加深认同,真正使秦岭精神融于学生头脑,促进专业知识应用于秦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现。

3.2 应当创造浓厚的校园秦岭文化实践氛围

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秦岭文化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更能切身感受到秦岭精神的深厚。一是创造富有特色的秦岭文化品牌活动,结合重大件纪念日,如以文艺演出、观影活动、秦岭故事征文活动、体验营等活动,让大学生群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秦岭文化的魅力,从而逐渐认同秦岭文化蕴含的精神;二是通过社团学习传承秦岭民间艺术,秦岭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出神入化,如秦腔、剪纸、刺绣、皮影等民间艺术都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建立秦岭文化类社团,依托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秦岭民间艺术,给予相应的经费、物资支持,并将此类社团纳入社团管理考核中;三是组织动员大学生社团、班级、实践小队等以集体或个人方式在周末及寒暑期开展“秦岭文化行”态环保实践行动,如秦岭环境清理、森林体验、生态考察、手工DIY等,在实践中增强对秦岭“父亲山”的情感认同,从文化认同走向对生态环保的文化自觉。

3.3 应营造体现秦岭文化精神的人文空间

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氛围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设计和环境美化,它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认同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出体现秦岭精神的文化空间和人文景观。一方面,直接将“秦岭元素”融入大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校园走廊、宿舍、活动中心等地,设置“秦岭风情园”,制作秦岭山水风景或“秦岭四宝”石雕墙等,展现出秦岭文化风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和创新秦岭文化的展示活动,如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创新设计规划,将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以秦岭文化和现代化创意相接和交融,展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实践中体现出秦岭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3.4 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新科技手段进行秦岭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作用。高校要在校刊校报、广播站、宣传橱窗、LED显示屏等多种传统媒体阵地,开辟富有秦岭文化特色的精品专题,加大对秦岭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占据网络新媒体阵地,在学校官网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上特设专栏,将秦岭文化以短视频或者短篇文章的形式进行推送,创新打造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营造浓厚的秦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秦岭文化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借助新科技、新技术辅助。当今处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应引入3D、VR、AR、AI等新技术,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如“秦岭文化云端博物馆”“秦岭VR之旅”等,为秦岭文化的第二课堂提供新的感性认知和实践体验,能够有效地促进秦岭文化认同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支持。

4 结论

本文以线上和实地走访方式对西安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秦岭文化认同现状展开调研,针对当前发现的认同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开设具有秦岭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创造浓厚的校园秦岭文化氛围、营造体现秦岭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观、充分运用现代新科技手段进行秦岭文化教育四方面提出了秦岭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高校中的渗透及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实践思路。

猜你喜欢
秦岭第二课堂大学生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忙好忙的秦岭
大学生之歌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在秦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