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产学研高校学生人才

陈 武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企业与高校多种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应用融合,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在世界各地实践探索,而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在政府引导下,高校联合相关主题进行合作,利用各自在教学资源环境等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原来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与企业实际运营与实践操作,科研探索应用等进行有效融合,集众多资源于教育中,从而培养出理论宽、实践强、科研深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的是三方联合创新,以多方互利共赢为基础,以科研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导向,多方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是提升高校学生社会适应力,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而产学研合作是这一教育模式的链接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且社会非常关注并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条针对性与适应性强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其能够很好地应对高校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已成为高校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强化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为其进入社会,更好的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打基础,因此,高校的教学实践,应该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与企业需求匹配,这样才就能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推进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改革,建立适合高校自身情况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为高校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等院校要以开放的意识,开拓的思路,结合地域情况,实践推进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科研机构等主体,实现多方合作多赢。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2.1 项目加基地模式

项目加基地模式是高校研究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企业通过科研项目为链接,搭建产学研业务平台,实现双方人才、技术、科研与实践设备等各种资源的共享,为高校教师与学生创造一个实践育人环境。推行这一模式的高校实力较强,尤其是科研方面,而且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科研人才,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比如发明专利等。高校在合作中将其基金课题项目与企业实践基地联合,并以此教学创新平台,来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高校充分借助企业的实践设备设施和现实环境,探索并实践人才培养,从而促使高校人才带着项目在产学研基地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高校和企业共同申报并推进相关科研实践项目,提供良好的适应于社会的科研技术支撑,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可以在项目中得到锻炼,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高校以项目基地合作教学,以科研项目为双方融合点推进产学研创新资源汇合。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优化完善技术,加快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赢得发展动力,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高校在教学育人中,促使创新实践综合人才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校企深度合作,科研创新发展,而且在一些前端科技方面可以以此来培育尖端科技人才并出台国际创新成果。

2.2 订单式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高校参照企业人才需求计划,在与用企业沟通基础上,根据企业人才用人单位需求,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明确“人才订单”,由此制定对应的合作教育方案,各方共同培养企业未来员工,高校学生毕业即按照“人才订单”进入企业。订单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设置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校企深度融合,这样可以缩减人才培养期,明显增强高校学生社会适应力,有效减少企业人力成本。订单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当前各个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是顺应了企业发展与高校教学实践的双赢拓展,以及优势配比融合。订单式教学模式遵照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需求为满足点。使得企业可以其发展进程中得以获得人才,而高校在合作教学中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实现双方共同完善并合力提升意图。

2.3 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高校按其教学实际安排,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轮次交替参与校园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社会实践锻炼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完成校内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到企业生产运营实践中,可以让高校学生通过这种交错学习锻炼融合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掌握得到更好的融合。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拓展,按实践情况来提升理论素养,解决学生的发展不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其专业与实践技能,这种模式在很多高校有着不同的安排:有些是3+1或者2+2的模式,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些是工学交替,即在学校学习几个月,再到企业实践几个月;有些是利用寒暑假或者企业用工旺季在企业内实习实践,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这几种方式仅仅只是实践安排上的差异,其实质上是一样的。工学结合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拓展中,按照学习与认知的规律,开展教学与教育实践,从而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实践,形成劳动技能。工学结合合作教育模式,让高校学生思想与情感上对实践的认知增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以完善学生实操作能力,掌握更加娴熟的业务技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工学交替合作实践教学能工作实习实践与毕业就业融合,有效解决学生在校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让教学实践资源延伸扩展与共享,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需要,符合高校教育的本源诉求,解决企业人员需求,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3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与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是高校人才的需求方。企业终极存在目的是逐利,其在进行产学研过程中希望获取适应企业内部需要的人员,能够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利益。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一方面,很难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企业在接受学生在公司实习实践过程中,还要承担保密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商业风险,也会承担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企业各方面的投入,相较于其在此过程中的产出来看,投入与产出通常不是特别的对等,尤其是短期收益不明显。另外,高校培养的“半成品或者毛坯(高校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一些影响与不便,给企业效益会有一些影响。很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短期考虑,亦难以为了社会责任而牺牲其短期经济效益,诸多因素导致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积极性不高,更多的仍止于认识上或者协议上,与执行落地尚存在较大差距。

3.2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宏观与政策导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事业离开这些政府这一主体的支持,教育机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产教研合作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创举,其在推行中需要政府在方向引导、资金投入、资源建设方面给予重要指导。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产学研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部分高校几乎没有;政府在产学研教育方面主要仍停留在文件上鼓励、指导、支持,也组织相关主体开展模式研讨,但更深入的支持还略显不足。法律法规保障、配套细则调控护航,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落地组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方或多方的违约,甚至由此导致的关联问题也再所难免。

3.3 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不适应合作教育开展

高校是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推行者,也积极实践探索者。相较于企业和政府等产学研主体,其实践参与积极性高,但因为其资源缺乏,探索尚有局限性,在模式的研究方面限于且优于实践。很多高校将学生社会与企业实践简单的认为或者归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尚没有一套完整成型的模式和执行框架体系。高校内部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等等建设还较为粗放。高校产学研组织体系不完善,尚没有科学完善全面的运营模式。在教师职称评定、利益分配、评优评先等方面尚未能真正体现出对于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师实践者的激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授课时间拉长,课外事件活动的增加,导致教师难以兼顾多方,甚至出现部分教师认为产学研实践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安排。

4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策

4.1 政府层面

作为公平属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迫切需要政府支持,以促进其加速发展。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多方,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部门,规范、协调、支持与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各参与方,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营造出良好的软硬环境与支撑体系。政府要解决推进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牵线搭桥,甚至要充当合作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应通过立法,制定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关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上确立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地位、重要性及必要性,促进合作教育发展,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立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政府要组织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设立产学研专项教育基金,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激励机制及质量监督评估机制。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机构与人员,在财政、提职、奖励等方面的适度给予政策支持或补贴。

4.2 企业层面

企业应用战略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期效益。企业应克服片面追求任期内短期效应的急功近利行为,认识到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及技术水平等长期发展利益。明确企业作为人才需求者和培养者的双重角色,强化企业对教育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微观管理与运行。企业安排专职员工统一管理学生且为每位实习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心得体会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从“校园人”往“职场人”转变。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整个过程,参与到合作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选择、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从社会市场出发,为学校教育提出建议。

4.3 学校层面

高校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展开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及针对性。高校应依托优势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智力与人才等方面优势,建立合作企业与教学单位紧密结合的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产学研教育一体化。深度推进产学研教育改革,建立符合产学研教育要求的教学体系。充分借鉴国内外各大高校在合作教育实践探索中优秀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与高校实际,引进国外优秀课程与教学方法,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高校要制定政策扶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鼓励教师强化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加强相关的社会工作实践,积极参与产学研项目合作。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评优评先等方面体现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的政策倾斜。对教师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支持、成果转化以及报酬收益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产学研高校学生人才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