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对我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积极响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深度推进,国家迫切需要大量能够胜任“一带一路”经济合作项目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肩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而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总数96%左右,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因此,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失衡、师资建设滞后等原因而导致应用型人才供给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构建一套完整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方案、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向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供现实可行的参照标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本项目的研究将对我国地方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多元主体合作下,高校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培养人数大幅上升、培养制度日趋完善等成效,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输出还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培养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不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有效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之本务。
根据《外语类国标》,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养,这三方面的核心要素要求。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语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把“双创”人才培养这一宏观教育目标,与知识、能力、素养这三方面核心要素中的各个微观教育实践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宏观和微观两手抓的人才培育系统。目前我国不仅存在人才“供”与“求”的矛盾,还有诸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一研究有助于日语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提高,形成人才的自主发展机制,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外语人才“供”与“求”之间的矛盾。
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夯实跨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教师教学能力以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也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外语教师作为异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授者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因此,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日语专业教师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旧式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学习,秉着“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态度,夯实和丰富自身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及时更新和熟练掌握日语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各个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也应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高度关注和支持教师们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问题,尤其是对日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集中和非集中的教师教学培训模式,或是举办一些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赛促教、共同提高的日语“双创”型人才培育模式和教书育人氛围。
还可以通过下达政策文件的方式,鼓励老师们“走出校门”或“走出国门”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研修学习培训和深造,使教师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在异文化的实际情景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日语语言文化的要旨和奥秘,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日语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我国新时代日语“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新时代外语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应符合以下基本特点: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充实的教学内容、良好的知识衔接扩展、合理的课时安排、优秀教材资源,这是日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2.2.1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内涵教育,拓展课程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扩充更多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扩展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例如:在讲解外国节日、风俗方面的词汇时,教师可以积极拓展节日、风俗的由来、特定节日用语、文化习惯等的广度和深度。又如:在讲解日本文化的纤细性时,可以联系日本人纤细的文化心理,从细腻的文化心理推及整个日本社会人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再联系“卖爆”“马桶盖热”等词汇和现象,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学生们对外国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的应用文,对日本文化现象进行详细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抽象性的文化理论及思维概念,尽量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具体实际生活场景和现象,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2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选用高评价的优秀教材,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外语专用术语等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思维,开阔思路,加深对异文化理解与扩展,增强创新创业文化思辨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摆脱母语语言思维的框架限制,克服母语惯性连带迁移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刷新既有文化认知,不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从生态学看,任何事物的系统自组织功能越强,其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学生的自主发展正是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增加补充知识,将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成贯穿终生的一种自组织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可持续自主发展,作为一种体系,它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专业技能体验、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视野、创新创业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人们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一是通过体验实践,拓展创新创业国际视野和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有更多机会去国外企业进行中短期实习、中外合作办学研修学习等国际体验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视野,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学习异国文化的习惯、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差异的同时积极地给予认可,了解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差异,自我调节异国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增进对异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本国文化。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提升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本国及异国文化教养力,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减少摩擦,消除误会,顺利实现创新创业目标。二是要夯实专业基础,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语言学、文学、文化、国情等专业知识,是外语专业学生应有的基础,也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根基和武器,也是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要夯实外语专业根基,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
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必备条件,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因此,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保障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新时代对日语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是: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保障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