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 张 琳 张慧敏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4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是能够完成相关工作,还需要具备独立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喜欢彰显自我及独立思考问题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高校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已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生抓硬管”模式,而应该建立起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和正确的引导。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等教育院校数量以提升为主,然而在数量增加的背后,表现出来的却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不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经多年的学生工作,我们发现,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整体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受挫能力较弱。在人际关系、学习、经济等方面遭遇挫折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及自我调节能力。
集体意识较弱。在奖助学金等涉及具体利益方面,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不能够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因寝室成员之间个性及生活习惯不一致所产生人际关系矛盾尤为严重。
沟通意识较弱。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封闭在一个相对虚拟的环境中,现实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沟通;贫困生也容易因自卑产生封闭心理,不愿与他人过多交流。
规划意识较弱。不能准确进行人生自我定位,对学习和生活随波逐流;不能正确进行生涯规划,理想生涯状态与现实状态有较大差距,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发起建立大学生互助服务型社团,希望学生通过完成该社团一系列事务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互助服务型社团不但丰富和发展了社团和志愿精神的内涵,更能够对高校组织的创新型建设产生较强的推动力。
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对自我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更强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各高校建立和发展自助服务型社团,让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局势下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南开大学:爱心俱乐部,红十字会。
天津大学:校友服务志愿者协会,招生宣传协会。
天津商业大学:天商红十字会。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大学生自律委员会。
石家庄铁道大学:成才促进社,阳光爱心社。
就算人类已如此靠近奇点了,有些事是我们起码能够确定的:只要这世界有人类,人就需要吃、喝,需要爱,必须传宗接代,所以永远都会有餐厅,也总是会有通信、保险、教育的需求。
(1)加入学校互助服务型社团的同学自身作为受访者时,他们认为自己对时间的管理上有明显改善的约占到26%,有变化但不明显的约占54%;与同学的相处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约占80%;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明显改善的约占85%;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承受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约占60%。(2)加入互助服务型社团同学的朋友作为受访者时,他们认为该同学对时间的管理上有明显改善的约占27%,有变化但不明显的约占40%;与同学的相处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约占56%;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明显改善的约占52%;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承受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约占50%。除此之外,在简述题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在加入了互助服务型社团后有了积极正面的变化。
将以上调研数据经过综合整理及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数据:(1)大约3/4的同学会感觉到自己在经历挫折之后的心态及应对能力有了较明显的增强提高。(2)集体意识有明显增强的约占70%。(3)沟通意识有明显增强的约占70%。(4)规划意识有明显增强的约占30%,有所改善但不是特别明显的约占50%。
以上数据可见,高校互助服务型社团确实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从对未来的规划、与同学的相处沟通、对自己现阶段的定位、对挫折的理解等几方面对同学起到了相应的影响。互助服务型社团注重的就是让学生去解决日常学生工作事务,听起来无外乎就是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但是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事务的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说,加入该社团的同学每天要面对的都是未知事件,因此,就更需要同学们的冷静思辨。在这种锻炼中,冷静思考的能力在逐渐增强,相应的便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为清晰具体的规划。在一次次对于问题的处理中,同学们做到的是对服务对象的负责,而同学们收获的却不仅仅是同学间的友谊,更多的是潜移默化中的影响。从一开始自己处理第一件事情时的无助与“硬着头皮往上冲”的青涩,到后来的成熟从容、应对自如,同学们的处事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而在解决一件件事情时,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沟通能力也一直在得到锻炼与提升。这一件件小事,看起来小,但却能使同学们的方方面面得以提升。故以上数据的得出便是对该类社团在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良性循环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各高校互助服务型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发现,虽然这类社团发展比较迅速,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在服务型社团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活动形式内容缺乏创新;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经费资源短缺;横向发展不够;活动基地建设不健全等等。
3.5.1 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以上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影响和制约着各高校互助服务型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是抓好学生服务型社团活动的前提。
3.5.2 指导教师力量不足
3.5.3 社团干部培养力度不够
学校对该类社团干部的培养远远没有学生会、学生团委那么大的力度,在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和推优入党方面,互助服务型社团的干部往往不能占一席之地。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都积极加入学生会和团委,能力一般的才到社团。而社团核心干部只关心自己任内的活动开展,不注重下一任的培养,大部分的社团没有社团资料的保存,没有活动档案,造成越来越差的不利局面。
3.5.4 长效性机制的缺乏
当今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互助服务型社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一些社团活动与研究性、拓展性课题相结合,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但大部分服务型社团活动还只是停留在某项活动的单一内容和机械操作上,未做深入探索和发掘,缺乏辐射性和创造性。因此,服务型社团活动的水准与社团成员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互助服务型社团的发展在理论建设、组织管理、受重视程度及规范化、精细化等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真正实现各高校学生互助服务型社团的育人功能,我们小分队经过探讨后提出以下建议:
3.6.1 树立“助人自助”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推动活动开展
“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是以互惠为基础的“利他”精神和“利己”精神相结合,这种服务理念将服务型社团活动的志愿服务定位为相互支持和关爱,是种双赢互利的现代社会活动,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善好施,向他人提供全能的帮助。这种“助人自助”的现代服务理念强调服务型社团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共同利益。
因此,服务型社团的服务应改变通常“单向度”的“奉献”理念,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双向度”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使高职学生在服务型社团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帮助他人进一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锻炼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学到宽容忍让和助人为乐的道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树立“我能做到”的自信,在“助人”的同时达到“自助”,既“乐人”又做到“乐己”。让“助人自助”的现代服务理念在青年学生中牢固扎根。“助人自助”理念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志愿精神的内涵,而且对各高校服务型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产生了较强的推动力。
3.6.2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拓展其服务功能和社会化空间
该类社团组织组织要利用现有的权威和资源等优势和学校党政组织一起,共同发挥对服务型社团活动的核心指导和推动作用。具体讲,要从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科和专业设置等不同的情况出发,立足校情,建立各种服务型学生社团,并形成各自特色。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与实践、服务活动的冲突,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并努力克服服务经验继承上断层的局限;要为服务型社团组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拓展新的空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建立规范有效的服务型社团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服务、勤工助学活动。
3.6.3 强化活动项目管理,做好指导监督
互助服务型社团活动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实现的。一个项目就是一项具体的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选好项目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科学的进行服务型社团活动的选项和立项,首先要坚持从学生需求出发,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关注群众关心、学生热心的问题,从学生需求中找出最急需的服务作为项目内容。
互助服务型社团作为高校的一类社团组织,同样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活动,提供学生一个交流平台对大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相处能力产生了重要作用。高校互助服务型社团的建设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都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各个高校应该足够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互助服务型社团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对于其一生的学习、发展都至关重要。高校应该明确建立大学生互助服务型社团的目的和意义,使其切合学生的特点,在加强管理和指导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发展资源,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互助服务型社团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