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亚
(河南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河南·漯河 462300)
中国有句话叫“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意思是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谁都可以做,但要做好父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它所指的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我国教育文化传统中并不陌生,而“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则成为其中的典范,彰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又应该赋予其什么新的元素呢?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辞海》对家庭教育的确切解释为:“家长主要是父母环境中对青少年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教育的主体由社会主要承担,但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整个后代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将家庭教育划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包含在内,所有人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在每个之间实施产生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对整个家庭中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对他们产生的教育。
而作者所理解的家庭教育则是指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言行举止等对孩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孩子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1.2.1 家庭教育属于隐性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课程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没有家庭教育良好配合,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就很难保证有效的实施和保持。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系统所不同的是,大多时候家庭教育是隐性的,它不似学校教育以系统的、明确的、知识教育孩子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而多半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家庭间成员的相互影响等形成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则和指导手册去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就像人们所说的,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其实即使是第二次、第三次做父母,我们同样没有把握做好父母。
1.2.2 家庭教育影响的深远性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会受益终生。孩子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性格和人生观,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而不良家庭的孩子,通常没有好的家庭教育,自然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者不能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给孩子造成一生的阴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这里我们借用一下,把它的前提设定为家庭教育,会发现并不违和,同样是适用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充盈、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包括孩子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信息的共享化使得家庭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的个体单位,家庭教育的个体化案例往往会引起很大范围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谈论和思考,使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聚焦于家庭教育,探讨家庭教育传统意义在当今社会中的消长,从而使得家庭教育在继承传统积极意义内涵的基础上,须得具备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元素,方能使得家庭教育与时俱进。那么,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除却传统意义外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呢?亦或是家长因该具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观呢?
(1)新时代背景下的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这种宽松并不是说学习的地位被降低,而是以合理的、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学习。常有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会以不同的方式给孩子增加压力,让孩子感觉喘不过气,这与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无关系。但是当你观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运动员时,你会发现,即使站在同一起跑线,仍然会跑出不一样的成绩。放到孩子身上而言,即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整齐划一的拥有同样的兴趣和天赋,他们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那样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公平的。
(2)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更轻松的,家庭关系应是更和谐民主的,教育方式应是更加平等的,家庭教育理念应是更多元化的。社会在以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着,物质的、精神的,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些事物的出现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可谓都是新鲜事物,进而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差异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可能会以自身的经历去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会和孩子判断不是那么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在与孩子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理解的、民主、学习的态度与方式对双方的判断做出分析,而不是以武断和绝对的,或以“我是为你好”、“我说的就是对的”的态度压制孩子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不可取也是不明智的。
虽然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家庭教育有新的元素,但具体到不同的家庭表现程度就不一而足了,甚至于一些家长根本不愿意或不屑于去改变,那么反映在对子女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上,也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下面文章从子女的性格、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方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从孩童、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往往会被认为是性格养成与塑造的黄金时期,而这之中对性格养成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通常是久远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关系和睦、处事民主、理解宽容的现代家庭教育氛围下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与人为善、善于沟通的性格特征,对于所面对的人和事通常更积极的去面对,不畏缩,不胆怯,有毅力,在做人和做事中,也往往更谦逊有礼举止有度。相反,若孩子从小面对的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家庭,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斗、勾心斗角,或长期处于父母过分严格、动辄打骂、责罚的环境之中,孩子的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甚至残忍的性格特征。而在以后的做人做事中要么胆小怯懦、畏手畏脚,要么就会以反面形式出现,那就是缺乏爱心,性情急躁,做事不计后果。
在我们谈及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大多会贴上“学校教育”不成功的标签,很多家长会很自然地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为孩子的各种行为买单,果真如此吗?“以为只要把小孩子送进学校,管教问题都可由学校解决,以为自己只要负一部分的养卫的责任。固然,在学校方面是不能推诿其责的,……,但事实上有许多孩子的习惯多少还是在家庭里有意无意中养成的。”地铁上、公交上、校园里、道路上,一切在公共场所里彬彬有礼的孩子,都会受到称赞,并一致会认为他们行为的背后一定会有良好品行的父母和民主、有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也同样拥有良好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反之,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熊孩子”时,也同样会认为其背后站着同样的“熊家长”。家庭关系的紧张不和谐,家长自己本身的粗暴、蛮横无理,不愿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水平,对孩子毫无原则的迁就、放纵、溺爱,给孩子的暗示就是:“世界就这样,我可以我行我素,别人都得让着我”,这些熊孩子的行为往往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成为大众谴责的对象。
通常有正确学习观的孩子,父母比较注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不以孩子的分数作为发展的最终衡量标准。他们更注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课外知识的汲取,而诸多的事实表明,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孩子共同的表现为:对知识保持持久的好奇心和坚持性,渴求新知识,对学习充满兴趣,即使遇到不太擅长的方面也不会轻易放弃。反观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通常不太注意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正确的引导。要么以孩子的分数为主,使得孩子感到压力山大,对学习失去兴趣;要么不注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家中长辈一边玩手机、打麻将、看电视等,另一边要求孩子去学习,在遇到孩子反抗时,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试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会以几分的热情去学习呢?还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无形中灌输的思想就是“学习无用论”,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花钱,还不如去打工挣钱来得实惠,让孩子对知识毫无敬畏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多半不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也提不起很大的兴趣,久而久之,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困生。
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的去重视家庭教育。
做父母,是我们毕生的修行,而如何做好父母则是我们永远的必修课。家长应该从过去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的想法中脱离出来并不断提升自己,自我学习,学习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的生长发展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做新时代的合格的父母,方能使家庭教育发挥最大程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