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 王宇乔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造成了大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热情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紧迫。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对话法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相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坦诚地接纳对方,认真地倾听彼此。交往对话法主张双方能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般的对话关系,进而达到彼此相互了解,充分沟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了一种权威者的形象,受教育者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两者之沟通效果欠佳。“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尊重彼此为前提建立平等的关系,通过交往对话的形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运用交往对话法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面对受教育者显现出的差异,教育者应展现出平易近人、友好和善的一面,这样有利于双方顺利地了解和交往。其次,教育者应该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关注受教育者。教育者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对于新的环境和教育者即将可能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戒备感。所以,教育者应以热情的态度来关心受教育者,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帮助。一方面能够使受教育者尽快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使受教育者摆脱陌生感,提高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再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采取科学的对话形式。“对话”就是教育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你问我答,求同存异,互相切磋,沟通思想,增进理解”①的过程。教育者开展沟通对话,需要营造平等轻松的环境氛围,在平等的情境之下受教育者能够展示自我,教育者才能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鼓励关怀法,是指教育者关注和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体谅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处,并加以鼓励和关怀。大学阶段是高校大学生学习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们脱离父母,需要被关怀、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鼓励和慰藉往往能带给受教育者强大的动力去引导其进步发展;反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少耐心和关爱,会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反感,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
首先,教育者要加强与受教育者的良性沟通,了解其具体的利益与需求。教师应该秉承热爱、关心的态度,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主动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宽容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要予以肯定并积极鼓励;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悉心教导,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视不足,改正缺点。再者,教师还要引导受教育者去关系体谅他人。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不仅是为了引导受教育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关怀心理,提高其关怀素养,增强关怀能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带领受教育者学会关怀他人、帮助别人。
启发引导教学法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育者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了解程度。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其差异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生活环境、专业类型、思想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学生的层次水平,既不能人人皆知,也不能难以回答,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满足感。其次,对于受教育者行为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创设诱导情境,一方面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适时予以点拨和启发,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重视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并对他们的教育主体地位予以肯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扮演着传授教学知识,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角色。其次,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动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要受教育者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教师的形象,同时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如朋友一般存在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到亲身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以真诚的态度来关心受教育者,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活动中去,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当作重要的使命。基于此,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形成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完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维理念来完善教学。在创新教学思维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学习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实施中,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认知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者需要对大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主动做出剖析,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全新的认知,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个性发展更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教育者要关注、重视他们不断发展、不同层次的需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而完成独立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首先,教育者要关注大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高校也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为其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其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自立,需要教育者予以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平稳走过这一阶段,逐步走向自我独立。再者,大学生还面临着求职的需要。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开展工作,但是目前多数学生都面临着求职和深造方面的焦虑与困惑。面对大学生的这一需要,教育者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层层分析,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消除疑虑。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个性成长等方面协调统一发展。首先,教育者要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才能推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再者,教育者还要关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逐步走向独立,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一旦自身调节不好心理状态将会受到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引导其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师的灌输教育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往往脱离时代与经典文本,使学生们很难体会到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更不能从自我学习中取得丰富的认识。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研读经典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去。近些年,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增多,汉服、茶文化体验活动和诗词大赛等活动也纷纷走进校园。例如: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距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由此而产生的茶道、茶德、茶诗、茶艺等,都彰显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学生参与茶文化体验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引导学生吸收其价值理念,发挥启迪心灵的教学意义。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孝亲感恩教育也十分必要。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当前正处于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部分学生淡化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认识,产生了道德缺失现象。高校要加强孝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引导学生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之意。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文明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往往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高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环境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各种设施都体现着校园文化。高校应该重视文化标志的建设,如校训、校徽、宣传标语、校园景物、学校标识等。此外还要注重校园报刊、广播、网站等文化载体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人文学术讲座。通过这些物质文明的建设能够拓宽大学生视野、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注释
①华琪.思想工作艺术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77。